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57
2004年11月11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张焕乔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问起获奖的感受时,张焕乔院士说:“这个奖其实不应该属于我,而应该属于我们这个集体。”寥寥数语,他的谦和与低调展现无遗。
兴趣是“第一推动力”
1933年,张焕乔出生在重庆郊区。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很差,每天上学,他要来回步行18里路。那时,他幼小的心灵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夜空中为什么会看见星星飞逝?”等等。
小学毕业,父亲坚持要他考重庆市重点中学。可是,由于城乡差异,他落榜了。自学一年后,张焕乔顺利考入重庆巴蜀中学,成绩逐步攀升,并对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高中时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看到书上讲原子核嬗变,自己就想要是能把贱金属变成黄金,让国家富强,百姓富裕,人民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该多好啊!”
1955年秋,国家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从几所主要大学的物理系抽调99名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去北大物理研究室学习,已于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物理系的张焕乔被选中。在胡济民、朱光亚等名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刻苦钻研。
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和日后的科研工作,张焕乔把他对科学的痴迷归根于浓厚的兴趣,“在服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鼓励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和领域发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创造条件使之热爱这一工作,而不是单纯的利益驱动,这样他自然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名师肩上攀高峰
1956年秋,张焕乔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在钱三强、何泽慧先生领导的中子物理研究室工作,并被分到了戴传曾先生的课题组从事中子物理实验研究。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张焕乔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科学家对他的影响。
“戴先生第一次布置给我的任务,是一个月内读完5篇经典文献和两本书的两章,写读书笔记,做读书报告。那时,我的英语很差,全靠查字典,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学习终于完成了任务。”接着,戴先生又布置张焕乔焊接、安装、调试一台高精度的计数率仪,这让张焕乔体会到了实验工作动手的真谛。
“戴先生工作抓得非常紧,每周一他都要检查各个组的工作,首先听取大家汇报上周的工作,提出问题讨论,最后给大家布置本周任务,他的习惯是把下周需要做的工作逐一清晰地写在一个纸条上。”
在戴先生的领导下,1958年秋,张焕乔和同事们自力更生,把原中央研究院遗留下来的闲置多年的一台X光衍射仪改建成一台高分辨率的中子晶体谱仪。后来,正是在这台中子晶体谱仪上发现了压电振荡石英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现象。这一成果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060年秋,张焕乔调到裂变物理组,在何泽慧先生领导下开展工作。谈起何先生对他的引导和影响,张焕乔如数家珍。“何先生总是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勇于进取和创新,不要迷信外国人,走自己的路,要在现实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1958年,张焕乔去苏联实习,当时国内的大跃进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所以去了不到3个月,他就写了一封信给何先生和党支部,提出要回国,理由是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也刚转型,大家都是自学,在国内一样可以自学。很快,何先生回了一封短信,信中说,“对你们年轻人来说,关键是要学习人家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经验,这是你们所缺少的。”这句话无疑给张焕乔当头泼了一盆凉水,“是先生的忠告使我冷静下来,不仅安心努力工作,也有意识地学习对方研究工作中的思路、方法和特长。”张焕乔说。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