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71
11.2万亿次的计算
见到李国杰院士是在一个信息产业的高层论坛上。由于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很忙,采访被安排在了这次论坛的午休时间。而在此前不久,由李国杰领导研发的国内最快、世界第十的10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正式开通对外运行,这套设备的启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十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水平的国家。
在一张长方形的证书上,“NO.10”这几个字格外醒目,这是“曙光4000A”获得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第十名的证书。在今年6月22日刚刚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曙光4000A”以每秒11.2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80610亿次Linpack计算值位列全球第十,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在国际上的最好成绩。
2004年9月,“曙光4000A”被6辆大货车成功运抵上海后,开始进行安装试运行。两个多月在机器上安装了近30种大型商用和科学计算软件,500多块CPU主板一块都没有换过,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
据李国杰介绍,早在今年6月,国家科技部就通过了“曙光4000A”的鉴定验收。这套设备除了CPU以外的软硬件均为我国自行研发,是我国首台兼容32位应用的64位高性能计算机。作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项目,“曙光4000A”实现了核心级技术研发层面上的突破,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承担着为华东地区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为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高性能计算服务的任务。“曙光4000A”在上海投入应用后,将为多家企业、研究单位和学校提供诸如气象、船舶、飞机制造、汽车、建筑、钢铁、石油等领域的强有力的计算服务。
“我们不要太看重排名,不要盲目攀比峰值,要强调追求实际应用的效率。‘曙光4000A’的重大意义主要不在于研制出了一台超过1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而是满足了以上海市为代表的中国用户对10万亿次计算机实实在在的需求。在计算所进行研制时,‘曙光4000A’是全世界机房条件要求最低的十万亿次机,但在工业标准机群上达到了世界最好水平。我们自主设计的主板和节点模块领先IBM、英特尔一年以上。” 在上海“曙光4000A”的安装仪式上,李国杰自豪地说。
艰难的求学之路
李国杰1943年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聪明、好学。然而,正在他立志成才发愤读书之时,一场政治风浪改变了李国杰的命运。李国杰的父亲在解放前曾经创办过中学,在当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知识分子,1957年由于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被划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李国杰也随父亲来到了农村。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在艰苦的条件下年轻的李国杰更加发愤苦读,各门功课均成绩优秀。可是,在参加高考时,他虽考了556分的好成绩(满分为600分),但却被分配到了刚组建不久的湖南农业机械化学院,原因是:“他是右派的儿子,只能进三流的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学校停办,他又被下放到冷水江钢铁厂劳动,但他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仍坚持看书学习。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62年5月,李国杰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下放的学生可以继续参加高考。带着欣喜和犹豫,李国杰参加了他的第二次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由于有此前的遭遇,李国杰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在宿舍的床头贴了一张自己画的“窗口的烛光”,还抄上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的诗句,时刻提醒自己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李国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正值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革”狂潮,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他被发落到贵州一个农场接受改造。后来,他终于调回了邵阳市,在当时的无线电厂(即现在的市计算机厂)干电镀工作。1974年,电子工业部决定研制“140计算机”,从全国各地抽调科研人员进行攻关,李国杰被选中。从此,李国杰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8年3月,李国杰出差去北京,在火车上他听到了可以报考研究生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于是经过短暂而紧张的准备,他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计算机界前辈夏培肃教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美国普渡大学的黄铠教授来华访问时相中了年轻的李国杰。1981年,李国杰前往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计算机界的权威华云生教授。在美国的几年里,李国杰在国外权威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成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我事从来万般险,自古瓜儿苦后甜”。这是李国杰在1978年8月参加研究生复试时,写给妻子张蒂华信中的一句话。李国杰的人生道路验证了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