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70
一个冬日的上午,记者在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办公室里见到了姚建年。办公室不大,书柜里堆满了书和材料,其中很多书脊上印着日文。这暗示着这位纳米科学家的一段出国经历:1987年至1995年在日本学习工作,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就是这段不短的时间奠定了他科研的扎实基础。
尽管此前姚建年已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留校任教,并有5年工作经历,但在科研方面似乎还是“一穷二白”,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一切都需要“师傅领进门”。
科学是需要传承的
而这个师傅——藤岛昭——显然跟对了。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岛昭,这位光触媒现象的发现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在国际化学界享有盛誉。
“在藤岛昭先生那里我受到的陶冶很多,他告诉我怎么做科研,怎么树立并实现目标,怎么做高水平的科研。那是一个国际化的实验室,国际交往很多,会扩展你的视野、刺激你的思维。”姚建年语气中充满了对恩师的敬重,也充满了对自己那段经历的留恋。的确,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实验的失败、如何坚持在自己认定的科研方向上下工夫,导师和学生在实验室、办公室的交往恐怕更多是诸如此类的学术问题,而像如何做人等问题,学生更可能在非正式场合通过与导师交往潜移默化得到答案。
“要发展还是到中科院来”
1994年,受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萍之邀,回感光化学研究所从事“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科研奖金”课题时,姚建年见到了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路甬祥,路甬祥一句“要发展还是到中科院来”的鼓励成了他回国的动力。
就这样,姚建年选择了中国科学院作为自己科研事业的又一个起点,将新型纳米结构和光功能材料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1995年姚建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获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首届优秀留学人员称号。1997年他首批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6、1999年两次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果汇报会”,并受到表彰。2002年他领导的“光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群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在国外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超分子化学的方法、构建了光致变色性能优良的无机/有机超薄膜。并用浇注法和溶胶—凝胶合成制备了具有蓝光光敏光记录复合材料。
“我的科研创新得益于学科交叉互补”
当记者询问姚建年如何不断进行科研创新时,他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有4条。首先肯定得有扎实的基本功。沙滩上绝对建不成高楼大厦,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应该在本科和研究生年代打好。其次是查阅大量的文献,看看别人在做什么,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再次,需要学科上透彻而全面的领会和思考。“每个科研人员都想创新,但要看是否具备条件和基础。科学灵感不会光顾弱者和懒惰者!”第四,学科交叉非常重要,目前科研思想很多都来源于交叉学科,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传统学科发展到一定时期,会有极限。“我一回国就与中科院物理所有很好的关系,受益于与物理学、生物学的交叉互补”。科研思想来源于交叉学科,这一点也耦合了路甬祥在“科学与中国”科学论坛两周年报告中指出的“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快”,“做纳米科技,研制、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科学,局限于物理跟化学,同样也拓展到生命科学领域,拓展到生态环境领域,拓展到能源等方面的领域。我们的科学家再不能局限于本学科领域方面单纯的研究,必须要注重跟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探讨、共同发展、交叉融合、共同合作”。
最后,姚建年还强调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作为课题负责人,一定要照顾大局,有领导和凝聚能力,带领大家朝一个正确的目标前进;也要大度,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
来源:科学网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