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王志新:向世界科学前沿冲刺

王志新:向世界科学前沿冲刺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57

  冬日后的阳光慵懒的投在窗前的办公桌上。

  王志新站起身,舒展了一下那一米八的身躯,想轻松轻松。他已经在案前伏了几个小时。他经常这样,为着一个思考了很久却突然在眼前云开雾散的问题兴奋,然后数小时乃至一整天的连续作战。

  他把目光移向窗外。尽管冬天的阳光透出的是冷艳,景物也有些灰蒙蒙,但他仍觉得视野跳跃了一下,成了一幅开阔的画面。精神没有那么紧张了。这时候,有许多旁的事物乘虚而入涌进他的脑子:带的几位研究生明年要做的课题得帮他们调整一下,自己主持的这个国家大分子实验室下周的工作要具体安排安排;要为来访的记者准备一份个人简历……

  而很快,思路又回到了现在。一直活跃在脑中的那个有关于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问题又闪现出来。眼前,一条条由一个接一个氨基酸首位相连而成的链状蛋白质分子在自由的卷曲,任意的折叠,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他知道,蛋白质就是这样复杂的、特定的空间结构,决定着其生物功能的。在人类探索生命的过程中,蛋白质,这个被称做一切生命起源的基础的物质,始终是人们视野的焦点。要了解生命过程,首先要弄清每种蛋白质是如何进行其功能的,在这个之前,又必须知道每个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分子可能有的空间结构的数目是非常巨大的,而自然界中的蛋白质是如何在这个可能的结构中选择了一个独立的、确定的结构呢?

  这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尚未解决的两大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更是困扰了科学家们几十年的谜。

  探索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尤其是不经过实验测定而通过计算预测出一个蛋白质的正确就成为一个挑战性也极其重要的问题。

  几年来,王志新在这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中竞争。每向前一步,就有新的困难。越是这样,王志新就越想去征服。

  此时,他觉得没有什么能代替他而占据大脑,思维就像原野上奔跑的骏马,一刻也不停息。对他而言,环境、条件,哪怕是时间季节的变换也不会阻碍他思维的继续,仿佛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在趋势他向前,不停的向前……

  一

  向前。王志新从来没有想过有退缩。

  “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可能是因为从不服输的性格。”他说,对他每个阶段性的评价,几乎都会落到“争强好胜”上来。

  十几岁的时候,王志新就长成了结结实实的大个子,而且他那股刚毅,那股烈性从骨子里往外透。尽管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来往的都是些儒雅的长者,但王志新似乎并不喜欢知识分子温良恭俭让的性格。

  也许,那时侯没而知道,王志新心理悄悄的揣着一个愿望:当兵。

  当年,在那个时代里又时髦又威武。他不止一次的侧脸看着自己比别人不高出一截的肩头,握紧有力的拳头,迈动坚实的大步。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当兵,一定是最威武雄壮的一个。不管怎样,他将是最初色的。他就这样放任地想着。

  他的争强好胜几乎很早就表现出来。他不敢说自己是最聪明的一个,但美回考试也总能拿个前几名。班里有个女生,成绩出类拔萃,有时考试从会比他多几分。王志新不服,别的不管,说什么也要和她比试比试。他没少暗地里下工夫。成绩只要超过她了,就是胜利。

  争强好胜,使他在其他方面也毫不示弱。打篮球,他凭借自己的优势——身高腿长,总是冲锋在前,又练得一手不错的上篮技术,他常常是校园球场上引人注目的人物;打乒乓球,每次不争个你输我赢就不罢休。

  小时侯的王志新在老师眼里是个不听话、爱打架、总是与别人争、上课总是给老师出难题的孩子。但似乎所有老师都不讨厌他:谁不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呢?

  无忧无虑的往前跑,一下子跑进了“文化大革命”。1969年,进中学只有一年半的王志新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起,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列车。

  那时侯,16岁的孩子还是懵懵懂懂的,虽然没有早早地为自己设计好将来,也没有想过让命运安排自己。然而,这种不管你情愿不情愿的选择,就摆在眼前。它是唯一的。

  那个当兵的愿望就始终是一粒种子,留在他心理。

  王志新还没有学会考虑得失。他开始把全身的力气用在了庄稼地里。

  没人看得出他是在机关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干部子弟所特有的骄娇二字在他身上全然无法找到。如果说他还有哪些不同于别人的话,你看那麦田里紧跟在当地农民身后收麦子的人;要铲土和泥盖房子,第一个甩掉鞋子踏进冰冷的泥水里,用双脚代替铁锹搅拌的人;背麦秆,他却硬要背两捆的人,他就是王志新。

  活干得很苦。和他一起到兵团来的人,有的泡病号,有的磨洋工,有的发牢骚,有的闹情绪。庄稼地里的活,王志新不是最会干的一个,却是最买力气的。他从不偷懒。他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拼了命的干活完全是为了证明自己最棒。

  硬冷的风吹过他汗津津的背。他坐在收割后的田头,望着那些堆积在场院上的麦垛,也细细品位着自己的收获。

  田地是广阔的,在这里,他可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可以守候作物的一年四季,不远处的森林繁衍着生命……

  然而他的大脑却在最好的春天里荒芜着。

  从一个整天玩耍打闹不知愁滋味的调皮小子,成长为结结实实的大小伙子,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重要。

  对于一个将近20岁,浑身充满张力的生命来说,这里的世界太小了。

  他开始从书里寻找另一个世界。可这里,除了锄头、土地、卖力气和不卖力气干活的人,什么都没有。有一天,他兴奋极了,因为他从一个看牛人废弃的窝棚里“偷”到了一本破烂的武侠书,挺厚。这是他唯一能找到的,还能看的书。这本书成了他在兵团里的一件宝贝,他几天就看完了。而这样的运气以后就再也没碰到。

  机会终于来了。兵团里批下来了几个考大学的名额。

  他跑到上海来的几个高中生那里借课本。

  有人问他,上过几年级?

  他说,就算初一年级吧!

  别人惊奇,也就是小学水平吧?中学学过什么?

  他回忆了一下:数学……学了正负数,外语……学到“毛主席万岁”……就没有了。

  他们最终还是借了一套高中课本给他:先那去翻翻能不能看懂再说吧。

  王志新把仅有的几本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数学,他对那些公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最后,不仅能清楚的推导公式的来龙去脉,还能把几个公式间相互的关系找出来。

  他觉得自己还行。

  500人参加的考试,王志新取得了数学、政治、作文……全部考试的优秀!

  他被录取到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当兵的愿望成了永远的理想。

  那是1973年。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