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徐涛:敢向诺贝尔奖得主说不的年轻人

徐涛:敢向诺贝尔奖得主说不的年轻人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69

  2006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徐涛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一个至少已经中年的科学家。其实长相倒是很年轻,只是他的成就跟年龄太不相符了。

  只有等徐涛兴致勃勃的聊起流行歌曲,才让人回过神来:他还不满36岁。

  徐涛的履历看起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

  30岁,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33岁,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34岁,担任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首席科学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诺贝尔奖得主内尔教授(ErwinNeher)给徐涛的“鉴定”是:“过去25年中在我的实验室工作过的最好的两至三人之一”。

  他两次“冒犯”诺贝尔奖得主

  1994年,内尔(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访问华中理工大学,24岁的徐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徐涛在这个学校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他给内尔演示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使用的就是内尔实验室发展的技术。

  “其中有一个软件,我觉得有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这个软件是用来对实验样品检测、分析的。但是有一个背景干扰没有去除掉,将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徐涛说。

  徐涛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由于他本科专业是自动控制工程,对于程序编写也很擅长。所以,他就直接把这个有问题的软件给修改了。

  内尔看到徐涛的演示很惊奇:能够发现背景干扰问题,能把他这个非常复杂的程序读懂,并且能够修改。这需要在这两个领域同时具备相当水准才行。

  第二年,徐涛就被邀请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他的导师就是内尔。在内尔的指导下,徐涛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到了马普研究所没多久,徐涛又一次让内尔刮目相看。他又纠正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一个错误。

  徐涛要搭建一个新的实验台,做一套光电联合检测系统。这是国际上刚出现的新技术,对实验平台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内尔拿出了一个设计,徐涛通过计算,发现这个设计是错误的。

  经过再三确认,徐涛向导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内尔说:“不可能,你再回去想想。”

  “我想了三天,觉得原来的那个设计还是不对,又找到他。”徐涛回忆说,“过了一天,他来找我,说我是对的,原来的设计确实错了。”

  以后,内尔开始对徐涛另眼相看,很多事情都放手交给他去做。在很短的时间内,徐涛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并且自己独立设计一些实验,去完成课题。

  他出国前就决定学成后要回来

  1995年至1999年,徐涛一直都在国外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生活都很顺心。但2000年的时候,徐涛却选择了回国发展。

  “出国的时候,当时我先坐火车到北京,然后飞往德国。在去北京的路上,我就想到国外学成之后一定要回来。我觉得应该回来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徐涛说。

  徐涛在决定回国的时候,其实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实在不行,我再出去,反正还年轻。”但回国之后发现自己的这个顾虑纯属多余,“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在国内工作一样能够做到世界一流。”

  2000年6月,徐涛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在当时,他是国内招聘的少数几位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过多篇论文后回国的学者之一。

  2003年,由于突出的科研成绩,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他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同年兼任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4年9月,年仅34岁的徐涛就担任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首席科学家,这种情况在科技部并不多见。

  “回国发展,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徐涛说,“相比于当年在国外实验室一道工作的同事,这几年我在国内取得的科研成果毫不逊色,甚至更好。”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