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领路人”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领路人”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62

欧阳自远

  引题:他是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被任命为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他称“贵州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担任贵州省科协主席是一种责任”;他热衷于科普事业,每年做科普报告近60场。面对成就和荣誉,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提语1:欧阳自远固然深爱着月球,对地球以外的天体充满好奇,但是若问他怎么会萌发探月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却还是为了地球:跳出地球看地球,才能真正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地球。

  提语2:从1994 年到2003 年,这件事情我们整整折腾了十年,可以想象做一件事情有多么不容易。”欧阳自远感慨地说,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是35 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

  提语3:自1966年中科院地化所搬至贵阳起,欧阳自远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贵州人。1991年,他奉命调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他提出到北京工作可以,但第一不迁户口,第二不转工资关系,完成任务后还是回贵阳,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千年流传的美妙绝伦的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对美丽月亮的神往。中国人奔向月球的梦想古已有之,但真正使之成为现实,却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如今,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正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从地球到月球“历史性跨越”的“领路人”之一。

  中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记者一直想采访欧阳自远,但都未能如愿。今年初,《中华英才》与中国科协合作,推出“地方科协主席”系列报道。记者发现,欧阳自远兼任贵州省科协主席达16年之久。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几经联系,他终于愉快地同意接受采访。

  在盛夏时节一个周末的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西侧中国科学院天文台“探月楼”。走进欧阳自远简朴而明亮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我国嫦娥一号拍摄的月面全图,桌上摆放的嫦娥一号绕月雕像、月球模型,还有窗前的“月球仪”,书柜里大量月球的书籍等,展示着中国人探月的进程和成就,也向来访者彰显着主人的特殊身份。记者面前的欧阳自远,热情而随和,亲切而大度。既有大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和蔼老人的风趣。

  探月兴趣:为了跳出地球看地球

  对于记者好奇,为什么他父母会给他取名叫“自远”,欧阳自远笑一笑说:“这已经不是‘新闻’了。就是我母亲生我的时候难产,我舅舅刚好在隔壁屋子里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他们说这个孩子这么艰难来到世界上,一定来自很远的地方,所以他们就给我取名叫自远。”欧阳自远后来研究的陨石、宇宙尘、月球岩石,都来自遥远的太空,这恐怕也称是一种缘分吧!

  欧阳自远固然深爱着月球,对地球以外的天体充满好奇,但是若问他怎么会萌发探月的兴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却还是为了地球:跳出地球看地球,才能真正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地球。

  1952年,欧阳自远报考大学时填写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因为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开发矿产资源,地质专业是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之一。“当时的自己很豪迈,要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地下的宝藏,为建设国家服务!”本科毕业后,欧阳自远又考取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是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铜矿和铁矿的成因。在野外工作的日子里,每天天刚亮,他就背着硕大的地质袋下到矿井坑道里,观察、记录、素描和研究成矿的地质现象,采集地质样品;在室内工作的时期,进行各种实验研究,查阅文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在完成研究生论文的基础上,在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进修,开展各种核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

  1964年,欧阳自远接受国防科委的委托,组织了一支多种学科相结合的地质综合研究队伍,负责我国地下核爆炸试验场地选址和试验前后的地质综合效应研究。两次地下核爆炸试验,好几年的春节都留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由于当时的纪律要求绝对保密,家人一直也不知道他在哪儿忙什么。“后来他们隐约猜到了吧,因为我每次回家都带着葡萄干。”这段经历也为欧阳自远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对玻璃陨石的成因、核爆炸与小天体撞击的过程理解,小天体的撞击过程跟核爆炸过程很相似,都产生高温高压的冲击波。此后,他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如何着手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质?最直接的办法是研究“天外来客”陨石。欧阳自远常说:“这陨石一研究起来可神奇了,根本不是地球上这一套。”地球上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虽然陨石也是由矿物组成,但形成环境与形成过程不同,结构构造不同,所含有的一部分矿物却是地球上寻不着的。

  他是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1960年,内蒙古附近轰隆隆地掉下一样神秘的东西,那架势有些骇人。欧阳自远笑着说:“这就是陨石。”这是老天赐予他的第一份“礼物”,他对这块陨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76年,世界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场石陨石雨降落在我国吉林省吉林市,最大的一块重1.7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我带了一支全国性的科考队,在当地考察后研究了整整一年,我们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提出了吉林陨石的降落过程、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等,成为教科书引用的经典模式。”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陨石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也有了自己的陨石研究队伍。

  欧阳自远1988完成的著作《天体化学》,被国际同行誉为“在世界范围的观点来看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还没有在广度和权威性方面可以与之相媲美的著作出版”。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