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陈永明:情系科协

陈永明:情系科协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52

  导语:从大学教授到政府工作人员,他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变;从“不熟悉”到“很热爱”,他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群团队伍;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起点与海南民众科技素质的反差中,他深切认识到努力做好海南科普工作的特殊意义。

  提语1:我作为党组书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科协这支队伍建设好。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管人;二是提高人自身的素质,提高整个科协队伍的素质。

  提语2:科协工作很基础、很高尚,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在科协工作,首先要有个好心态,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迎来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有分析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固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但更需要增加发展的科技含量特别是高科技含量。这既需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同时要着力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在这方面,科协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

  那么,作为大特区科协组织的海南省科协,究竟如何认识自己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特殊使命?怎样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独特作用?如何履行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职能?海南科协实际工作的领军人对此有哪些思考和见解?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海南广场人大政协办公大楼,面对面地采访了海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永明。

  与记者一见面,他就热情地说:“感谢《中华英才》对海南科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记者面前的陈永明,既热情、豪爽、健谈,又不失学者的博学与睿智。采访是从他如何从大东北来到海南岛——这个他极少向人谈起的话题开始的。

  为大特区发展作点贡献

  1993年初,在吉林大学教哲学的陈永明,为了完成一个课题项目,专程来到海南搞调研。“当时绝没有来海南工作的意思。”他坦率地对记者说。

  在一位当时在海南省委组织部工作的同学的陪同下,陈永明用一周时间,对海南各地特别是海南西部做了仔细的考察,看到了黎族、苗族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习俗……这一周的考察,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海南这个大特区非常有特点。他说:“不仅是自然风光、气候条件,我更看重的是一些人文的东西。因为我是搞哲学的,对社会人文方面的东西比较关注。从东北到海南岛这个地理上的距离已经横跨整个欧洲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区域性不同的风俗习惯,包括整个社会心理的差异,使我很感慨。”

  在陈永明离开海南的前一天晚上,同学和他聊天,问他能否留在海南。同学跟他谈了海南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和发展远景,并认为,一个人不应该总是满足于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陈永明觉得,同学讲得很有道理,自己始终在高校工作,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南北差异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他有些动心了。

  陈永明还谈了当时促使他来海南的另一个因素:当时的高校住房条件太差。他的孩子都上小学了,可一家三口人还挤在一张床上,这让他很郁闷。他发现海南的住房条件要比当时长春的住房条件好得多。这对他触动很大。

  在离开海南前,同学还带着陈永明拜访了当时的海南省劳动人事厅厅长。老厅长问了他一些情况之后,直截了当地说:“我非常希望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海南建设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当时我在大学里是教学骨干,教学和科研任务都比较重。另外,我家里人都在东北,到海南来能否适应这里的环境和气候,这些都不能不考虑。但我也觉得,海南是一个正在开发的地区,确实急需各种人才。不能说我就是人才,但如果能为海南的建设和发展作点贡献,也很有价值。”陈永明说,回到学校后,经过反复考虑,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我于1994年春节刚过就来到海南。
#p#副标题#e#
  为海南劳保改革当参谋

  陈永明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94年2月28日,当时东北正值数九寒冬,而海南迎接他的却是“盛夏”了。到省劳动人事厅报到后,领导让他先到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后改为“就业局”)工作,主要任务是系统总结海南劳动力市场建设、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和经验。他每天都早早起来查阅资料,一直工作到深夜,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对海南建省6年来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他在研究中发现,当时东北在用工上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手段,而海南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企业成了用工主体,劳动力进入市场,双方在市场中谈价格,用价格信号来引导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我觉得很新鲜、很震撼。”

  当时东北职工养老还是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而在海南已经开始由个人、企业和政府财政三家联合建立一个基金,来解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问题。“这与我在大学里曾经读过一些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很相似,海南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我对此产生了兴趣。”

  陈永明以在大学里做学问、做课题的严谨态度,潜心研究,综合概括,总结作出了海南劳动力市场建设中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和思路。有些经验和思路至今还在使用。

  1995年初,陈永明调任海南省人事劳动厅法规处副处长并主持工作,两年后升任处长。法规处是一个最重要的参谋机构,当时的任务非常艰巨。他说:“我清楚地知道,从学校进入政府职能部门,从搞教学、科研到做行政工作,我必须从头开始。”

  到任后,陈永明把以往关于人事劳动保障制度方面的重要文件都找出来,一篇一篇地看,仔细研究,很快了解熟悉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他根据海南当时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把社会保障搞好,如何把劳动力市场建设好,如何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比较准确合理的建议。同时,他还参与起草了一系列关于人事劳动保障方面的政策法规、行政规章和由人大通过的地方立法。

  因工作成绩突出,2000年12月,陈永明被评为全国劳动保障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通报表彰。

  2001年初,陈永明任助理巡视员,一年多后,转任副厅长,分管法规、就业、劳动市场、劳动监察、职能技术开发与培训,还分管几个事业单位。“分管的部门很多,也是最累的一个副厅长。”提起那一段经历,陈永明至今还很感慨。

  打造高素质的科协队伍

  2008年8月,陈永明被调到海南省科协任党组书记、副主席。他说:“因为在劳动人事厅工作多年,我对海南省很多机构都很熟悉,就是对科协一点都不熟悉。所以,来科协我感到非常突然。开始我对科协具体干什么,它的性质、职能、作用都不太了解。”

  省领导对陈永明任职的要求,就是要把科协的工作做好。因为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海南省科协只有一位副主席在任,显然力不从心。陈永明说:“当时的状况:一是人心涣散,各自为政,没有建立很好的工作秩序、工作制度和工作规则;二是十分懒散,矛盾突出,上班迟到早退,有人因为一些小事吵架、闹矛盾;三是和相关部门的关系没有理顺;四是最基本的工作任务,比如科普工作等难以完成。”

  在陈永明到任前,科协主席康耀红刚刚上任,另外一位副主席与他同一天到任。“科协领导班子配齐了,而且比较强。”他认为,这表明省委加强科协建设的决心。

  如何把省科协的工作做好?陈永明深入调研思考,并多次征求康主席的意见,最后确定从整顿队伍开始。“首先要立规矩,有制度,大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同时要对相关人员特别是中层领导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要让大家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陈永明说。

  他发现,当时科协给服务对象感觉是“衙门”,而内部管理又十分混乱。于是他提出了“内部管理要加强行政化,对外服务要去掉行政化”的口号。

  他还发现,科协人员中受过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不多,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不足以承担起为科技人员服务、开展科普工作的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下功夫抓人员培训,竞聘上岗,并对中层干部进行了调整。

  “我作为党组书记,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科协这支队伍建设好。”陈永明说,“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管人;二是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提高整个科协队伍的素质。”他认为,要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就要有共同语言;宣传科普就得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史和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潮流。“所以,今年上半年培训计划中就有一课是科学技术史讲座,由我亲自来讲。”
#p#副标题#e#
  让科普为海南民生服务

  “海南是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一个省份,不信科学信鬼神的人还很多。这种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不相符合。”陈永明认为,与其他省份相比,海南科普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

  陈永明到任后,与省科协领导班子一起,从海南的实际出发,全力推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普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在2009年,海南省科协已经交出了一份比较令人满意的科普工作“答卷”。

  ——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农村科普行”,举办管理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农民150人次。在“全国科普日”和科技下乡期间,全省各市县区科协共举办科普报告会40场、科普知识展和科普大集市56场、培训班130期,培训1万人次;参与活动的科普志愿者、科技工作者达3000多人次。

  ——在黎村苗寨开展科普宣传、咨询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农村群众达2万人次;参加双语科普文化中心夜校学习和阅览科普图书学习的群众达6000多人次,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科普知识得到明显提高。

  ——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第21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等各类青少年科普比赛6次,青少年科普讲座48次,受众人数2万多人次,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青少年的科技素质。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为贫困地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加强中小学校科技辅导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科普推广系统,推动学校、社会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与省教育厅举办的2009年农村“群英计划”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动,共有1000多名学生和150名科技教师参加活动。

  ——大力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示范工作。目前,全省共建成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1026个,总长度达4078米;科普活动站1338个,利用科普活动站开展科普培训3374场次,参加活动的群众约23.28万人次。三亚市被中国科协评为2009年度全国科普“站栏员”建设优秀单位。

  “我们科协做的科普工作是最基础、最实用的工作,是面对全民的,是直接服务海南民生的,可以说意义重大,使命光荣。”陈永明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海南科普的任务非常艰巨,要进一步扎实做好。

  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同行

  在谈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时,陈永明说,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是海南当前及未来的中心工作,科协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来,积极建言献策,扎实工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贡献。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科协具体做些什么?怎么做?陈永明提出了三项任务:

  第一,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他提出,应该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来开展科普工作。科协系统在广大农村、在市县、乡镇都有个组织,叫“农技协”,这是一个最基层的组织。科协要通过这些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同时帮助农民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靠科技致富。

  第二,要改变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工作方式。他说,科协下面有很多行业专业学会,如果把学会工作做好了,就能直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比如最近正在调查海南省科技工作者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态度和想法,还有他们目前的生存状态和住房现状等。之后形成一个调查报告,为决策者提供决策资料和咨询。

  第三,要积极主动地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科协七届五次全委会议上,韩启德主席提出要建立“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海南省科协也要争取成为“海南省科技思想库”。科协的几十个学会里有几万科技人员,都是海南省科技界的精英,将他们的智慧收集起来,形成一些决策咨询报告,对省委省政府决策是相当有用的。

  陈永明举例说,海南是一个具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渤海和黄海相比差距极大。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老百姓生活要富裕,必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但这种开发利用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需要科技,需要科学家的智慧。
#p#副标题#e#
  情系科协实现三大愿望

  陈永明深情地说,现在我有三大愿望,也可以说是面临三项任务:

  一是海南科技馆的立项。海南是各省区市中唯一没有科技馆立项的省。海南作为大特区又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没有科技馆显然是一大缺憾。科技馆是这个省的公民素质、科技水平、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标志。现在,我们的省领导已经批准同意建科技馆了,而要真正建成并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是提高科普经费标准。海南省2009年人均科普经费0.38元,在全国各省区市是投入相对较少的一个省。经过努力,省里决定今年提高到人均1元钱。省委书记说以后再逐年提高。

  三是下属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一个是科技活动中心,一个是科技咨询中心,这两个中心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让它们自收自支,出现了很大的隐患。这件事省里也批准同意了,将两个事业单位变成财政拨款单位。

  “我总想,在我退休之前,希望看到海南省科技馆立项了、破土动工了,科普经费有显著的提高,下属单位人心稳定,大家都能很好地为科协发展作点贡献。”看得出来,陈永明对科协工作充满感情,也充满信心。

  谈起自己做科协工作的体会,陈永明作出了这样的概括:“科协工作很基础、很高尚,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在科协工作,首先要有个好心态,同时还要有比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感受最大的就是陈永明内心深处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感受到他心底一直都有的一个愿望,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自己的那份心意,为“很基础、很高尚”的科协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齐殿斌)

  ·人物简历

  陈永明,1953年5月生,吉林洮南人。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77年8月毕业留校,先后任教师、讲师、副教授;1994年5月,任海南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主任助理,1995年3月至2008年8月,先后任海南省人事劳动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处长、人事劳动保障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助理巡视员、副厅长、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等,2008年8月,任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