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欧阳自远:科学家做科普责无旁贷

欧阳自远:科学家做科普责无旁贷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54

  在2011年12月8日举行的“北京银河论坛”上,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表示,2013年左右我国将发射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也将在2020年发射至太空,负责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回”的部分。

  提到欧阳自远的名字,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位文学家或者武侠小说的人物。2007年“嫦娥一号”升空之后,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人们称他为“嫦娥之父”。侠气的“欧阳”,文气的“自远”与浪漫的“嫦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似乎正与具有传奇色彩的工作经历相呼应。

欧阳自远的办公室中摆放着研究航天的模型 (吕择 摄)

  1935年,欧阳自远艰难诞生,家人觉得如同从很远的地方而来到这个世界,“有朋自远方来”,取名“自远”,天缘巧合,未来他所研究的正是遥远的太空。

  如同每一个孩子,小时候的欧阳自远对遥远星空有着无限遐想。1952年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勘探地下宝藏,鼓励学生报考地质专业。历史的使命感使欧阳自远违放下了少年时意欲“上天”的愿望,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欧阳自远已敏锐地意识到人类的“太空时代”即将来临,30年甚至50年以后的地质学,必然与探测太阳系的研究成果相联系。于是他开始自学天文学、物理学、空间科学等有关知识。

  眼见许多国家相继宣布新一轮的月球探测计划,1994年起,欧阳自远就开始向有关方面极力建议开展中国人的探月工程项目。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国力状况,中国的探月计划被暂时搁置。直到2003年底,欧阳自远的探月科研报告才被送进中南海。

  2004年1月23日这一天,正值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得到消息的那晚,心绪难平的欧阳自远和另外几位同事把酒言欢。为了这一天,欧阳自远整整等待了45年。已经年近七旬,本该颐养天年的他,毅然担负起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的首席科学家的重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控制下撞月成功。欧阳自远梦想成真,名满天下。

  他所关注的太空深邃悠远、高深莫测,同时,他也把目光投射到更为广阔的大地上,投射到全民科学素质的“土壤”中。“科技的发展需要带有引领性的项目,这样才能推动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毫无疑问。另外一个方面,我一直感到,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强盛不完全是在这一点上,因为整个的国民素质能不能相应的得到提高,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宣传,对一个国家来说,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欧阳自远说道。

  执着的追求、坚韧的毅力、高超的水平使欧阳自远在科研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国家做出了卓绝的贡献;而在另一方面,他越发的意识到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在科研的同时投身于科普事业。欧阳自远从高高的象牙塔里走到了人民中间。

  几年来欧阳自远走遍了大江南北,演讲报告不计其数,仅仅是2009年一年,就有41场报告,约29980人参加,大到城市剧院、小到区县礼堂,都留下了“嫦娥之父”的身影。针对不同的人群,他写了30多种演讲报告。著有10余种科普读物。这些数字对于一个科普专家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名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科学家,一位年愈七旬的老人,难能可贵。人们无法想象他的时间表,每一天都可能是从天文台到大学、从北京到西昌。

  欧阳自远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承担着一种历史使命、国家责任。除了科学研究,专注于自己的课题之外,对整个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欧阳自远月球论证的10年中,他就像一个虔诚的牧师去布道,不仅让科学家了解,让科学管理者了解,更让公众去理解这件事,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社会大众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不是简单的去布道,宣传自己的信仰,而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基于民族的需要来做的事情,不是个人的异想天开,”欧阳自远说道。的确,登月计划的反复论证,证明了在中国探月工程是不搞不行的,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有着前瞻性的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公众对于科学项目、科学问题是由选择性的。比如,天文地理,社会大众会给予高度的关注,而对于机械制造,可能会很少有人关注。“我是很幸运的,沾了学科的光。人们对太空、月球很有热情,大家很感兴趣,我认为我也有责任去让大家了解。做科普不仅仅是我单纯的付出,而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在给大家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同时,我也得到了鼓舞和激励,更好的投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这虽然会花不少时间,但是对自己是很好的锻炼。”

  相对于科普专家,欧阳自远这样的大师在科普过程中往往会有着更重的分量和说服力。除了报告讲座,他还经常对时下的热点问题通过媒体进行解读或以正视听。“中国探月时间表”、“月球生命无望”、“阿波罗11号登月不是造假”……媒体上各种报道,有着欧阳自远对事件的解读、评价,其实这本身就是一项科普活动,向大众普及了科学知识、传递了科学思想,体现了一名伟大科学家的良知。

  其实,欧阳自远“配得上”他的名字,他平常喜欢看武侠小说,最喜欢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其实在科学的江湖中,如今的欧阳自远就像是乔峰,他不仅仅有着前沿的科学知识、高超的科学技术,并把这一切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梁实秋曾经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如今我们的“嫦娥之父”右手科技,左手科普,一只手指向浩瀚苍穹,一只手挽住黎民百姓。

  专家简介:欧阳自远,世界著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北京科技报记者吕择 编辑:袁一雪)

  北京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邹冰洋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