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李星:走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前沿

李星:走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前沿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72

  一件深色的休闲夹克衫,一个斜挎着的黑色双肩包,一头花白的短发,一个自信而谦和的微笑。

  正是这样一个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锋芒、融入人海中会被立刻湮没的平凡人,正与他的同事一起,为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不要写我!工作是大家的!”

  李星的开场白似乎能看出这位清华教授对待媒体的一贯态度。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使我们对他的工作有任何的轻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之一”,简历中仅仅这一句话,就能明白地显示出坐在我们面前这位“平凡人”的分量。

  8年前,李星在他的实验室亲手种下的IPv6的种子(IPv6试验床)。今天变成了遍布全国20个城市,接入了160多所高校的世界上最宏伟的IPv6主干网,这一成果让世界侧目。

  涉足网络,探求新知

  李星最早接触互联网,是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当时的他也许并未预料到自己将来会投身互联网技术的最前沿。而真正使他从事网络研究的原因似乎更有些偶然。

  “习惯了国外便利的互联网络,1991年回国后,感到非常不方便。”他半开玩笑地说,“于是我就到处鼓吹啦!说中国需要互联网,于是别人就认为我是做网络的,在筹备教育网的时候,我就被‘抓’来了!”

  国外的求学经历给了李星国际化的视野。当人们刚刚接触Internet,并陶醉于它所带来的诸多便利时,学者惯有的思维方式,已经促使李星发现现有模式的弊病,并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个时候使用IPv4,逐渐发现了不少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遇到问题就想要解决它。于是就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了IPv6的研究。”

  前瞻眼光,大胆提议

  1997年,李星提出要在我国研究开发IPv6高性能路由器。

  “1997、1998年的时候,作为863计划通讯主题的专家,第一次提出了我国应该发展IPv6的路由器的建议。”当时,李星为他的建议给出了三项理由:第一,中国有这个需求;第二,美国人很忙;第三,中国已经在ATM(异步转移模式)交换机的研发上有很好的基础,有利于研发IPv6高性能路由器。他解释说,1997、1998年正是严重的泡沫经济时期,美国人忙于赚IPv4的钱,对于IPv6他们暂时是不会重视的。

  “所以我提出应该进行‘863’立项,全力以赴做IPv6高性能路由器。但当时没有通过,如果那时可以通过的话,我国的IPv6技术的发展比现在还要快两年。”他的言语之间流露出一些遗憾。

  初次提议没有通过,李星并没有灰心,相反让他更意识到了人的认识对新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于是在1998年,为了普及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他带领学生写了国内第一本关于IPv6的书———《IPv6的原理与实践》。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现有网络的弊端,下一代互联网的开发和研究随之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1997年美国人开始酝酿自己的下一代互联网计划之时,我国的57位院士也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发展我们自己的下一代互联网。院士们的举动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大推动了建设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进程。

  当李星的“宿愿”再一次被“隆重”提出,他更加坚定了钻研IPv6的信心。

  准确判断,逆向思维

  上世纪90年代末期,ATM(异步转移模式)在世界上几乎成了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大学的校园网也非常流行。面对ATM的抉择,当时的清华校长有些担心:“现在我们的校园网不上ATM会不会落后了?”经过技术判断,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副主任李星和技术团队认为,互联网与ATM组合不仅不能发挥二者的优势,反而突出了二者的缺点,坚决不在清华使用ATM。后来,事实证明放弃ATM是正确的。提起这件事,他很有感触:“做一件事情,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整天跟在别人后面是不行的。”

  然而科研决策绝不是赌局下注,要做出准确判断靠得是“敏感”和“经验”,李星说:“首先,对新技术要有敏感性;其次,要有一个来自于专业知识的基本判断。”

  2006年9月23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鄄NET2/6IX”项目验收会在清华大学举行。验收会中,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进行了出色的演示,而这一演示正是由CERNET2的元老级人物李星操刀。汪成为、邬贺铨等10名院士及著名专家组成的项目验收委员会对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做出了高度评价。

  “要做出成绩,必须想别人还没有想,做别人还没有做的事,不能盲目追风。”李星把这当成CERNET2成功的秘诀。在他的“招数”中,逆向思维更是屡战屡胜的“法宝”。

  李星告诉我们,除CERNET2之外,普遍的下一代互联网使用的都是双栈模式,即整个网络是既支持IPv4也支持IPv6;而CER鄄NET2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使用单栈模式,就是用完全的纯IPv6来构建整个网络。

  “既然相信IPv6有前途,那么我们就不能‘脚踩两只船’。”他用哲理十足的俗语清楚地道出了CERNET2的设计理念。

  除了“特立独行”的选择单栈模式,CER鄄NET2还被设计建成了一个“复杂、不干净”的网。IT界有一条不成文定律:做大网的基本准则是简单、干净。通俗而言,就是把最核心的功能放在主干,能用简单办法实现的功能不用复杂的办法实现,可要可不要的功能坚决不要,这样整个系统运行不容易出错,可扩展性好。李星打了个比方:“成功的人总擅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基于同一道理,作为一个生产性的大网,第一代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设计就非常简单干净。而CER鄄NET2就要是一个“复杂、不干净”的网。”

  “为什么呢?”

  “因为太简单就没有办法暴露矛盾了。中国有句话叫做‘天下大乱才能天下大治’,创建这样一个网络就是为了暴露矛盾。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学到东西,中国才能在IPv6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能为国产路由器创造最佳的实验环境。”说到这里,李星面露得意之色,“怎么样?有点意思吧?”

  除了专项技术上的反其道而行之外,CERNET2在研究战略上,也走了一条不同于常规的路。“目前国际潮流是试图从网络层向应用层(如GENI项目等)和向物理层(如U鄄CLP项目)寻找出路时,我们还是基于IPv6在网络层扎扎实实做研究(如真实地址项目)。”这样的行为也开始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教研兼顾,紧抓“两头”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李星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归结为“多做两头,少做中间”:一方面他参与最高层的技术决策;另一方面,用他的话说就是“干最基础的,做网管,编程序。”

  在进行采访的小小会议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设备,见我们有些好奇,李星解释说:“这些设备都是我用来做IPv6组播实验的。这是思科的,神码(神州数码)的,还有……那是华为的。”

  每当大脑中灵光一闪时,李星就会有亲自动手的欲望:“当然我们有专门的研究队伍,我这样做也是出于兴趣。在这个决策的位置上,不能只‘漂’在上面,亲自动手做一下实验,会对问题的理解很具体,这样也就有助于进行决策。”

  除了日常的科研,他还负责一周四小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向他们传达现在世界上网络发展的最前沿的相关讯息,忙得不亦乐乎!

  当被问到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他微微一笑,说,“我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我们是一个团队,我在这里做我擅长的‘两头’,中间环节的困难都是同事克服的。”

  或许是他的肺腑之言被我们误作了托词,当被继续追问时,李星把话题引到了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上,他说:“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但能够解决的,而人才的缺乏却是一个最大的瓶颈。”

  问及人才缺乏的原因,李星说了两点:一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个局限。”另一方面,“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科研经费相较于欧美国,还是很有限的。光读书还是不行的,需要做事情,在具体的科研项目和工作中才能提高能力。国家为大学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来参与来做,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样的一个环境,扎扎实实地做,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络的领军人物肯定会在他们中出现。”

  ■人物档案

  李星,男,一九五六年出生。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人机语音通信研究所所长,网络中心副主任。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统计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作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之一,设计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

  来源:科技日报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