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陈仙辉:开创超导研究“超速度”

陈仙辉:开创超导研究“超速度”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76

  2008年2月19日,日本研究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型高温超导材料,这种材料在26K时具有超导特性;

  3月25日,一个来自中国的研究小组合成的另一种非传统超导材料,将临界温度提高到40K;

  5月25日,关于这种超导材料的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陈仙辉署名第一作者;

  6月5日,在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记者见到陈仙辉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有点后悔答应你的采访……”

  一项突破“极限”的研究

  从捕捉信息到成果发表,陈仙辉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的速度似乎颠覆了人们对于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印象。

  “实实在在地说,确实是日本人在2月份最先发现了新型超导材料,但是26K的临界温度并没有突破麦克米兰极限。”陈仙辉解释说,超导是物质在一特定的温度下体现出的特别现象,主要表现在电阻在一定的温度下完全消失,变为零,使导电没有任何阻力,实现“无阻载流”,因此可以无损耗的产生稳定磁场。麦克米兰曾经断定,传统超导临界温度最高只能达到39K,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

  今年2月,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最先发现一种新型超导材料———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它的临界温度为26K(零下247.15摄氏度)。而此前,科学家知道的唯一一类高温超导材料就是铜氧化物。

  短短的一个多月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研究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组分别独立发现超过40K的非铜氧化物超导体,突破麦克米兰极限,证实该类超导体为非传统超导体。4月初,赵忠贤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压力环境下合成的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55K。

  “并不是说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这个机会,只是中国科学家最快做出了反应。”陈仙辉的语速很快,但并未因此而少了严谨。

  一种满负荷工作的“常态”

  “超导目前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比如通信技术、磁悬浮技术以及医院里的核磁共振等,据估计全球市场达到几百亿美元。”陈仙辉说。

  超导较早在很低的温度被发现,用液氦压缩制冷,温度可达到零下270摄氏度以下。但由于液氦资源缺乏,使其运行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了高温氧化物超导体,可以用比较廉价的液氮替代液氦,在空气中70%是氮气,因此使用起来既方便也便宜。

  “现在全球超导界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寻找新的超导材料,提高临界温度,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在室温下实现超导,这样在输电过程中损耗的电能便能大大地减少。”

  “许多科学家评论,中国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4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对我国的超导研究发表了毫不吝啬的赞美,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陈仙辉的工作。

  “从2月19日到3月25日这短短的一个月零几天,您的研究小组处于怎样的工作状态?”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

  “也没有太特别的,平时弄到11点的话,这段时间可能到12点。”陈仙辉说,“其实主要靠的是长年工作和实验的积累,如果没有大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敏锐地捕捉到有效的信息,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有成果。”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吴涛,本科高年级就进入了陈仙辉的实验室。在他看来,对陈老师来说,没有上下班之分,没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每天满负荷的工作早已成为“常态”。“如果学生做实验有什么发现,即使是深夜,陈老师也会兴奋地跑到实验室来。”

  “原来也喜欢打打球,现在没有时间有兴趣了……”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陈仙辉有时也感到无奈。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