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刘闯:30年闯出数据共享路

刘闯:30年闯出数据共享路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62

刘闯

  2008年10月初在乌克兰基辅召开的第21届CODATA(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世界大会上,2008年度CO鄄DATA奖被授予中科院地理所刘闯研究员。CO鄄DATA奖是在世界科学技术数据领域学术界最高奖,2000年开始设立,每二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刘闯研究员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女性科学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我在国外比国内有名。”刘闯研究员笑道。她既是地理信息学家,也是全球数据共享的研究者和推动者。担任联合国与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鄄TA)职务的她,一年常有几个月奔波在世界各地。

  “英语非常流利,人很热心,有为大家服务,为集体、为国家以至全人类事业作贡献的精神。”前辈孙枢院士如是评价刘闯。在阳光灿烂、鸟瞰奥林匹克广场的办公室里,刘闯侃侃而谈,微笑亲切,举止潇洒,显然以她的事业为乐。

  1978:走进希望田野

  十年,她不再抱怨和皱眉,学会了看淡苦和甜

  1968年,高二学生刘闯下乡插队,之后在农村待了十年。教师父亲被批斗,她自己挨着饿,毫无精神乐趣,看不到出路。四十年后,她用“hopeless(无望)”来形容。

  1977年,她参加首届高考,被辽宁师范学院地理系录取,次年离开了乡下,走进了“希望的田野”。“这十年给我的财富有两个。一是我的儿子;二是让我再也不觉得什么是苦。”她不再抱怨和皱眉,她学会了看淡苦和甜。

  刘闯曾在大队给孩子们上课,从小学教到初中,什么课都带,包括地理。如今的她无论讲课还是交谈,都是条理清晰,亲切耐心。中科院的学生这样形容她:“刘闯教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干练,讲课透彻,易懂,深入浅出,并且内容丰富……她鼓励我们多提多问。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气氛很放松很活跃。”

  当年为什么要报考地理系?父亲是地理教师,在父亲影响下,她也喜欢自然,向往着驰骋四方。另一方面,“那时说地理是‘皮肤科’,意思是不是主科。”刘闯本来可能当清闲的中学老师,后来却选择继续深造。本科毕业后,她去陕西师范大学读硕士,1986年春又到北大读博。

  “我们进去时,大概是第一批女博士,精神都很振奋。”这样的氛围让她跃跃欲试,但她并未想到会在博士期间拿到世界顶级学科奖。

  1988:成果世界一流

  那时,校园里的风气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进北大,导师给刘闯布置了任务:“把地理学和计算机结合起来。”导师知道,地理学信息化是国际热点,但那时中国尚未有先行者。刘闯得自己找方向,开辟新路。她决定开发一个计算机地理规划系统。

  需要查阅外国最新论文,但那时没有互联网,查国外文献十分麻烦。刘闯不得不掏六百元给图书馆,请馆员检索。电传机打印出一份长长的清单,刘闯从中挑选,一封封地寄国际信,向作者索取论文。还好,大部分科学家把论文免费提供给了她。

  需要开发统计程序和显示图像程序,但她对计算机一窍不通。只好自己拿着手册去翻。“我嫌上课太慢,不如自学。”系里缺少计算机环境。她跑到别的单位去蹭。机房六点下班后,她自带干粮和水,一晚上锁在里面。

  编程只是小头,大头是把几千张地图数字化。刘闯把一张地图蒙在数字化板上,用探针在上面一点点移动,让纸质的图像坐标映射为计算机里的一组组数字,然后加以修正。如此枯燥工作,重复了几千次。

  两年后,刘闯完成了这项工作。之前她和来华外国权威交流时,已预感到自己的成就是突破性的。果然,在1988年日本举办的国际测量遥感学会上,她的成果荣获最佳展出论文奖。这一世界奖项,让刘闯不仅在北大出了名,也赢得了国际学界的好评。博士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并且频频参加国际交流。1992年,她赴北美工作。

  刘闯感慨道:“我喜欢北大这个学校。那时校园里的风气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给了我很大鼓舞。”

  “您的工作和国家兴亡有关么?”

  “当然。我曾经说过:数据开放,国家兴旺。”

  1998:推动数据共享

  发展中国家数据保存的困难

  1998年,刘闯被特聘到中科院工作。她回国的动机之一,是改进国内落后的科研数据管理——几乎无所谓管理,记录数据的磁带和纸片随意堆放,很容易丢失,这是科研单位的常态。在刘闯的努力下,三间闲置的厕所被辟空,专门用来存放数据。刘闯常把外国访客引到这几间“厕所”,请他们见证发展中国家数据保存的困难。

  更严重则是科研数据的不共享。国内科研数据一向缺乏公布机制,市场化后,科研数据实质上成了院所的财产。如果外单位科研人员需要使用数据,得高价购买。拿数字地图来说,因为没有共享版本,研究人员往往自己动手数字化,造成大量重复劳动和非标准化。中国科学家往往能从网上下载国外的数据,却无从获知本国的数据。

  90年代以来,数据不共享愈发成为科研一大障碍,也有许多科学家为此呼吁。但如何让大家把自己的数据拿出来,却令人挠头。刘闯的一大课题,是研究数据共享的“路线图”。十年以来,她研究共享平台、共享战略和实施方案,在做了大量调研后,提出了“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八字方针。她和同行在各种会议上宣传共享理念,推动决策层立法,日见成效。

  除此以外,刘闯还完成了一个共享数据的“样板工程”——MODIS卫星接收系统。这个系统将美国MODIS卫星传回来的实时信息加以处理和储存,放在网络上,让中国科学家无偿共享,使以往依赖陈旧测绘数据的研究为之一变。

  在刘闯和她的同行的努力下,我国至今已先后在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工程技术、区域综合六大领域开展了科技数据共享工作。一些领域的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与持续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2008:消除数字鸿沟

  她坚信,对一个人来说,信息可以改变命运,对一个国家来说,数据开放,国家兴旺

  刘闯不仅关心科研数据共享,也关心广义的信息获取;她不仅关心中国,也关心和中国类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消除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消除学术界和政界之间的数字鸿沟是她提出的理念。

  全世界科研数据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90%%以上的数据位于发达国家。刘闯和她的同行认为,发达国家应当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数据管理使用,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能力。为此她们利用联合国平台,建立了“促进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与应用全球联盟”(UNGAIDe-SDDC)。这个联盟致力于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它以发展中国家亟须的脱贫、减灾防灾和公众健康为优先领域,受到了包括发达国家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的认可。

  刘闯也提出了新的全球共享数据模式——非中心化网群网模式。美国科学家曾建立将全球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放在一个国家的中心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各国普遍表现出将自己的数据寄放于别国的忧虑。而刘闯提出的新模式设立一个由各地区分网组成的大网,数据储存在许多个区域中心,区域中心两两联通,不存在一个总的中心。这种模式使得任何地区不用担心被完全屏蔽。非中心化网群网模式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成为世界数据共享格局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通过数据共享,信息才能惠及世界各国的民众。谈到信息对一个人生活的重要,刘闯举了个例子: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待在家里。工薪阶层的父母亲为她买了台电脑,连上网络。那时电脑和网络还是稀罕事。孩子在网上联系到一位美国教授,得以赴美读书。信息可以改变命运。无论对孟加拉的农村妇女,还是古巴的糖厂工人,更多的信息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水到渠成。刘闯的辛勤工作,不仅帮助了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民众,也为她自己赢得了CODATA奖这一最高荣誉。CODATA主席表示:“这个奖是表彰您在科学数据研究、政策和管理诸多问题上,在科学数据教育和国际合作以及在发展中国家数据科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中科院前副院长胡启恒来信中说:“我为你感到骄傲!获此大奖,你当之无愧。”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舒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