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欧阳平凯:生物化工领头人

欧阳平凯:生物化工领头人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77

  引题:他是一位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促进了我国用生物技术生产手性化学品新领域的发展,被称为“破解生命奥秘的人”。他是一位有着理性教学思想并治学不辍的专家型校长,带出了一所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名牌学府。作为一名“老科协”、新主席,他正与江苏省科协同仁一道,竭力为科技工作者建设新江苏搭建“平台”。

  提语1:“我是在党的关心、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学校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知难而退不是我的个性,敢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提语2:“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这是我和所有南京工业大学人目前最大的任务。”

  提语3:江苏省科协将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服务,并担负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力争为江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更大贡献。

  他是一名院士,但他常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他是一名大学校长,但他更喜欢做学者。他有着传奇的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他是清华大学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如今,他被称作“我国生物化工领域的领头人”。他就是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协主席欧阳平凯。

  筚路蓝缕 问鼎生命科学

  2001年1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欧阳平凯担纲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首次为生化加工过程的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组合合成思想在液相反应领域应用成功的范例和重大突破;同时,该项目首次实现了生化催化过程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有机酸和氨基酸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解决了生物化学工程中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而且,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L—苹果酸、L—丙氨酸等一系列国产新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形成的经济效益已突破亿元。

  打开欧阳平凯的人生履历不难发现,他从小就立志为家为国学习知识的高远志向;从不向命运低头,矢志向前的无比韧性;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三湘四水,自古人杰地灵,位于湘潭的欧阳家族更系一代文豪欧阳修后裔,素享尊儒崇学的盛誉。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欧阳家族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于是父母为其取名“平凯”。受家学熏陶的欧阳平凯自幼聪慧过人,4岁入学就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极富朝气与才情,无论什么活动都积极踊跃、不甘人后。

  然而,8口之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1957年父亲被打成右派后,便遽然远逝。面对生活的风浪,欧阳平凯这棵小小的幼苗,挺立于风雨中,尚在读初二的他和大弟弟选择了辍学帮助体弱的母亲维持一家的生计。苦难往往是对强者的锤炼。欧阳平凯一边打短工,一边自学,从懵懂无知,走向了自强自立,走向了坚忍不拔。

  彩虹总在风雨后。辍学后的欧阳平凯终于重返校园,初中、高中,他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上展露了较高的天分。1963年,他以湖南省高考优秀成绩跨入了清华大学,就读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班级第一个发展的团员,并在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中,初步展现了组织才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1968年毕业之际,欧阳平凯这位清华化工系的高材生,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一家企业当了一名工人。在基层10年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于1978年第二次走进清华,跻身“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行列,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以全优的成绩成为那个年代清华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

  1981年,为了解决夫妻分居,欧阳平凯告别母校,来到了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两年后,在他顺利通过外语考试,准备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学院和时钧院士找到了他:“学校要成立生物化工专业,这方面的人才极为缺乏,准备送你出国进修生物技术。”从化学工程专业转为生物化工专业,无异于是撤离即将占领的“阵地”,转而去强攻另一个情况不明的“战略高地”。欧阳平凯犹豫了,但他很快打消了顾虑:“我是在党的关心、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学校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知难而退不是我的个性,敢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科技工作者就是要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

  38岁转行,欧阳平凯任重道远。他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进修生物技术。在国外,他以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一名公派学者的良知,积极求知于生物化工这一前沿交叉学科,全方位摸清了其发展脉络,掌握了其最新的发展态势。他所做的课题《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传热研究》给导师Moo Young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导师很希望他留下来,但是进修结束后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人是要讲点精神的。”这是欧阳平凯常说的一句话。凭着这点精神,1987年,他归国后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那是一段令他和同事们毕生难忘的创业历程。当时国内尚无生物化工专业,更无这方面的导师和人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此外,当时的南京化工学院资金严重匮乏,实验室简陋陈旧,师资不足。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欧阳平凯作为学术领头人,他充分依靠团队力量,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带几十名学生亲自授课,一边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教材,他组织同事们一起编写;没有资金,他东奔西走地找科研合作单位。终于,一个像模像样的生物化工专业在南京化工学院建立起来了。

  在创建生物化工与微生物制药专业的同时,欧阳平凯还比较国内外生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以工程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的“工业生物技术”概念,并成立了全国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后这个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治疗心血管病、肝病和糖尿病的1,6—二磷酸果糖(EDP),该产品不但国内领先,成本与质量还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在创业过程中,欧阳平凯以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多篇高水准论文,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当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由其主持的《生物分离工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

  筚路蓝缕终换硕果满枝。他,成了参天大树,成了破解生命奥秘的人,成了生命科学的问鼎者。而昔日寂寂无名的生物化工教研室,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点和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均科研经费50万元/年的学院,建立了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和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