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

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4-05    浏览量:27

  “从一定意义上说找矿突破需要钱,但最重要还是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的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孟宪来的话音刚落,好几位院士和专家就频频点头。3月29日,国土资源部组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院士专家座谈会,邀请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十几名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和相关高校负责人,就如何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好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等问题建言献策。

  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平台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用8年到10年时间,实现主要含油气盆地、重要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突破,以及重点成矿区带找矿远景区的找矿发现。今年年初,“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因为创新性地建立起两大地质理论,并在其指导下实现青藏高原找矿的重大突破,而获得2011年度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作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认为,找矿突破中要坚持科技先行。“找矿突破的本质就是揭示地质规律,为寻找工业矿体所用”;要“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的技术合作”,研发先进的勘查技术。

  对于装备技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形象地把它比喻成给地球看病的工具。“找矿也好、搞地球科学地质理论基础也好,无非就是给地球看病。人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身体里有异常,但我们找矿的人就特别喜欢在地球上找到异常——找到异常就有矿了。怎么才能找到异常?那还是要工具,要立足于研发。”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在装备研发方面作一些前瞻布局和投入。

  中科院院士孙枢,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陈毓川不约而同地提及要重视产学研结合。孙枢说,产学研结合将为找矿突破战略提供充分的保证和支持,但“产学研不应该是同一种模式”,不同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要根据自身特点,参与到产学研当中。陈毓川则表示,要把科学研究和勘查工作紧密结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联合教学单位、科研单位,采取不同形式,分矿带、分整装勘查区找出示范点,“理论、技术和勘查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几位院士的观点,当即就得到了回应。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发言中指出,下一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探索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平台。“所谓‘用’,就是地勘单位必须参加进来,这是一个体制、机制的创新。要运用好多种载体,多技术、多方法、多兵种综合部署,政府、企业、院校、科研、地勘单位共同发力,来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把资源都集中起来,突破难题、突破瓶颈。”此外,他还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现有资料成果的开发、总结和提炼;加强现有科技成果的推介。

  地质人才培养不能忽视实践能力

  “找矿突破人才得先行。我们需要什么人才?既要懂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有的人发表了论文,没有找着矿,原因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争取”到了第一个发言。一上来,他就提出了自己对地质人才培养的担忧。在之后的发言中,多名院士、专家都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陈毓川认为,应该加强学生野外知识的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现在(有的学生)写文章不错,外文也可以,计算机也很好,但到了野外连一些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这是不行的。”

  “现在地质院校出来的有些学生,地质工夫比五六十年代还差,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很难培养出战略科学家。”朱日祥也建议,要重视后备队伍的培养,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野外能力。他同时提出,要注重战略科学家的培养。中国找矿未来要想取得更大的辉煌,“首先就需要有一些战略科学家,具备战略眼光,具有全球视野。”

  “说到底,矿是需要人去找的。”孟宪来直言,当前找矿突破“首先是缺人,缺三种人”:一线工程师、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现在一些院校盲目追求‘高、大、全’,导致行业性院校特色不突出,模糊了培养目标。造成的后果是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削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使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薄弱。”他认为,高校要根据需要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加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要强化实践教育的环境,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确保专业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同时,应该加强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

  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翟裕生则表示,要改善一线找矿人员的学习条件问题。“(一线找矿人员)在野外碰到非常复杂的地质找矿现象,即使再好的本科生培养,也不可能把野外全部的东西都教到他们手里。野外找矿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们渴望学习,但缺少学习材料。”他提出应该编写一些针对性较强的专业书籍,并利用互联网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野外工作指南等。

  《科技日报》(2012-04-02 三版)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