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日期:2012-05-15 浏览量:6
A型花岗岩是一种形成于拉张环境的特殊岩石,其成因对于指示区域构造背景及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东部分布有许多A型花岗岩,一直以来其成因和指示意义颇有争论。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贺与导师孙卫东研究员等人在基金委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对长江中下游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些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25±2Ma,时代上稍晚于区内的埃达克岩;同时厘定出两种呈北东向带状分布的A型花岗岩亚类。其中沿江分布、与埃达克岩分布区近似重叠的是A1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类似洋岛玄武岩(OIB),指示的是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向南逐渐过渡到A2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类似岛弧玄武岩(IAB),属于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的A-型花岗岩;再向南直到江绍断裂带附近又出现A1型花岗岩。
结合前人对区内埃达克岩的研究,以及太平洋板块和依泽纳吉大洋板块的的俯冲漂移历史,作者认为长江中下游两种类型A型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可以用洋脊俯冲模型来解释。与普通洋壳相比洋脊是热的、干的,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脱水部分熔融产生埃达克质的岩浆,部分熔融后的脱水作用微乎其微,不会对上覆地幔造成明显的交代作用;离开洋脊,俯冲板片逐渐变冷、变湿,脱水作用对上覆地幔的交代作用逐渐增强;而在离洋脊更远的地方由于俯冲角度较大,俯冲板片不能到达远离俯冲带的地区,所以也不会对岩石圈地幔造成交代作用。当洋脊打开形成板片窗/板片后撤时,软流圈上涌加热岩石圈地幔,形成A-型花岗岩。在原先没有受到交代作用的地方形成了A1型花岗岩,而受到交代的地方形成A2型花岗岩。这就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和A1型花岗岩分布在同一区域,在埃达克岩区域外围附近出现同时含有A1型和A2型,在更远处没有受到交代作用的地方又出现了A1型花岗岩。
研究认为,A1型和A2型花岗的这种分带特征及其与埃达克岩的分布特征可以作为洋脊俯冲的证据。该成果将于近期发表在Lithos。
论文信息:Li, H., Ling, M.X., Li, C.Y., Zhang, H., Ding, X., Yang, X.Y., Fan, W.M., Li, Y.L., Sun, W.D., A-type granite belts of two chemical subgroups in central eastern China: Indication of ridge subduction. Lithos Doi:10.1016/j.lithos.2011.09.021.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