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福建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6-18 浏览量:4
“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这已逐渐成为时代共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纽带,成为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2年4月,喜讯从北京传来:泉州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据悉,全国仅23个城市上榜,我省仅福州和泉州名列其中。
多年来,泉州市以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为契机,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取得了突出成效。泉州市专利申请、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福建省前列,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690件和6391件,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泉州市品牌效应明显,商标、版权等其他知识产权优势突出。全市注册商标总量达124419件,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驰名商标总量达87件,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泉州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全市作品著作权登记总量占福建省的近一半,德化县被WIPO列入“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拥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6项,泉州南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生产太阳能电池用高纯度硅的方法”等3个专利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晋江市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安溪县等7个县(市、区)进入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等5个县(市)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市)”。德化县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入“版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优秀案例”。“品牌之都”晋江、“中国建材之乡”南安、“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安溪等13个所属县域各具特色,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政府推动+政策引导 形成“尊知崇创”浓厚氛围
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以“尊重知识、保护创新、促进运用、加强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产权工作,也日益凸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成为提升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强调,泉州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快往产业链的高端走,进入主要以专利制胜的领域,努力把泉州打造成为创新载体优化配置、创新要素竞相集聚、创新成果迅速转化的创新高地。市政府黄少萍市长指出,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国内竞争的战略资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工作取得实效。
泉州市于1995年建立了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2009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泉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林伯前任组长,28个市直单位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每年《市委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体现和部署了知识产权工作,并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管理考核内容之一。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至少一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知识产权工作专题汇报,研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分管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知识产权热点难点问题。
2007年5月,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全省设区市首批升格为副处级单位,2012年又增设内部机构。2009年,获批设立中国(泉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并在福建省设区市中率先单独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核定事业编制5名。全市13个县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全部对外加挂了知识产权局牌子。全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泉州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相继修订和出台了各类知识产权政策措施,在福建省设区市中首批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率先出台《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意见》,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科技政策等的衔接,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引导。
泉州市本级财政率先在福建省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各县(市、区)也设立了专项资金或者配套资金,为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泉州每年还另外安排专项资金分别用于支持商标品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泉州市在福建省率先设立市政府专利奖,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评选六届泉州市专利奖,获奖项目145项,共颁发奖金251.5万元。
需求导向+企业主体 促进“创新元素”活力迸发
“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而知识产权的竞争主要是企业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泉州市科技局局长颜志煌表示,近年来,我市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和知识产权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龙头企业带动、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相互融合、知识产权支撑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鲜明特色,使得企业创新元素活力迸发,更多的“泉州创造”成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一个个精彩亮点。
泉州市努力推动企事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家国家级、69家省级、160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和优势企业,1家全国企业专利工作交流站以及1家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并建立了泉州市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在试点企业中,已有19家企业成功上市,达利、恒安、361°等3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全市有20多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近7亿元的贷款金额。
全市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涌现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亿多元,在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11年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拥有芯技术、弹力胶等,服装上有吸湿排汗、防水透湿等180多项专利。温家宝总理视察安踏时说:“安踏成功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探索了一条道路。
九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确定了“防为主,攻为辅”的攻防结合的知识产权战略,截至目前,九牧拥有900多项专利。2011年,九牧公司的“水龙头阀体(单把分体面盆)”获得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优秀奖。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SBS品牌是国内拉链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已连续三届蝉联“中国拉链行业标志性品牌”,SBS产品产销量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浔兴公司是中国拉链行业的领跑者和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主导者,牵头开展拉链行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研究,建立拉链行业专利数据库。目前,浔兴公司拥有专利130多件。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全省唯一),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实施率在90%以上,专利产品销售额占公司销售额的70%以上,截至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00余件、商标近300件,安尔乐、心相印、安儿乐为中国驰名商标。
福建天广消防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在新世纪巾帼发明家陈秀玉董事长的带领下,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与市场导向的专利发展战略,公司迅速发展壮大,2010年11月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截至目前,公司申请专利40多件。
强化保护+ 平台支撑 推动“泉州创造”转型升级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过程,实际上是检验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考察城市综合能力的过程。知识产权工作包括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涉及条条、块块等多个部门。为此,在创建过程中,我市加强部门协调和相互配合,形成强大合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泉州创造”持续升级。
泉州市切实抓好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行政司法互动、信息资源共享、打击防范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全国首批进入国家知识产权执法保护“5??26”工程,专利行政执法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多次获得全国表彰。2004年5月至2012年5月底,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各类专利案件142件,按期结案率达100%。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基层设立知识产权法庭,设立了福建省首个知识产权巡回法庭。此外,在福建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泉州市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2007年底,泉州市建成泉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拥有“泉州知识产权信息网”“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公共阅览室、综合服务大厅等一批软硬件设施,可向社会提供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和相关服务。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公益电话,设立维权援助分中心和工作站。建立了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开通了专利技术网上交易平台;泉州市工商局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泉州商标交易服务中心,促进知识产权与资本的对接。
2010年6月,泉州市制定了《泉州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15)》,大力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能力。全市有专利代理机构3家、商标代理机构70家,以及一批从事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社团组织。泉州市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运用“四大抓手” 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新跨越
泉州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我市将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更高工作起点,进一步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以提升发明创造水平、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四大抓手”为重点,切实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落实薄弱指标的整改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水平为保障,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实施。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充实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力量,为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依托泉州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落实我市已出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措施,培养一支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为我市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以提高发明专利拥有量为重点,组织开展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专项行动。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已出台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投入,强化政策导向,引导创新主体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组织开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五清零”、“六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发明专利清零行动,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将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纳入政府绩效考评的考核指标中,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对发明专利的重视程度;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引导职工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鼓励和支持我市重点行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专利信息数据库,加强专利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发挥专利信息分析与预警在打造和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以营造知识产权良好环境为目标,切实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我市将按照国务院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5??26”工程为抓手,加强市、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力争成立市专利执法支队、县(市、区)专利执法大队,充实执法力量。发挥专利、工商、版权、质监等部门行政执法快捷、简便的优势,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效率。推进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相互衔接,形成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工作合力,营造有利于保民生、促和谐的良好知识产权法治环境。
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的,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泉州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的有利条件,建立专利信息公共电子阅览室,鼓励有实际需求和运用能力的企业开发或购置专利信息管理和分析应用软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应用水平。继续完善福建省专利技术(泉州)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建立涵盖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综合性交易平台,探索有效的运行模式,促进知识产权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建设,发挥“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热线和泉州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工作站)的作用,切实降低维权成本,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引导其由单一的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向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专利运营、知识产权评估和预警分析等高端业务发展,鼓励其为促进知识产权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做贡献。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