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7-09 浏览量:4
喜讯快递:麦收时节,由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荣获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奖的“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喜结硕果。山东省有关专家实地测产验收,在1000亩麦棉两熟高产田内,专家们随机抽取10个点测产,结果:平均亩穗数43万,每穗粒数29.6个,千粒重按前三年平均值40.9克计,八五折后,亩产443千克。结果表明,采用这项组装配套技术一亩地能收400多千克小麦,100多千克皮棉,净增600多元。该项成果对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画外音:麦棉两熟双高产,小麦单产达到400多千克,皮棉单产100多千克。以项目实施地山东夏津县为例,如果推广40万亩棉麦套种田,在棉花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可增产小麦400千克以上,按每千克2元计算,农民可增收3亿多元。如果在全国适宜区域推广500万亩,就等于增加了500万亩小麦播种面积,可增加40亿公斤粮食的产能。在人口多、土地资源缺乏的中国,推广这项成果意义重大。(记者 董志翔摄)
引子:麦收时节,山东省夏津县农业局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山东鑫秋种业承担的“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进行了小麦测产验收。测产专家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在实地察看的基础上,对1000亩麦棉两熟高产田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按照山东省科技厅小麦测产验收办法,专家们随机抽取10个点进行测产,结果:平均亩穗数43万,每穗粒数29.6个,千粒重按前三年平均值40.9克计,八五折后,亩产443千克。
截至发稿时,试验田内小麦已喜获丰收,棉花长势喜人。
“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课题,解决了粮棉争地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要用占世界耕地9%的土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既要稳定粮食面积保证粮食安全,又要满足纺织工业对棉花的需求,粮棉争地矛盾十分突出。实行麦棉套种,变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实现麦棉双高产,是解决粮棉争地的有效途径。
山东推广麦棉套种两熟模式由来已久,当时麦棉套种都是手工操作,繁重的体力劳动让老百姓不堪重负,且麦棉套种田棉花品质下降,种种矛盾难以解决,最终没能推开。
为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鑫秋种业开展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并要求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贯彻落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障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的实现,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友秋提出变一年一作春棉种植为一年两作,一季棉花,一季小麦,努力实现麦棉两熟双高产。
首先,他们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变“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为“麦棉兼顾”。通过反复试验,采取麦棉株行比例“6∶1”的种植模式,即每个播幅6行小麦,1行棉花。既满足了前期小麦的生长条件,又为麦后棉花的生长留足了空间。
选种是麦棉套种的重要环节,为确保麦棉两熟双高产,必须搞好麦棉品种搭配,以缩短麦棉共生期。最终,他们选用山东鑫秋种业的金秋棉花研究所育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鑫秋2号”。
“鑫秋2号”生育期仅120天,苗期(小麦生长期)长势弱,中期(小麦收割后)长势强,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丰产性好,是麦棉套种比较理想的中早熟棉花品种。小麦则选用了晚播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的"XQ-2829"。
传统的麦棉套种播种、中耕、收割、灭茬各道工序均为人工操作,农民不堪重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是麦棉套种能否推广普及的关键。为适应麦棉套种生产的特殊需求,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张有秋董事长对秸秆灭茬机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研制出与麦棉套种相配套的灭茬机。至此,套种田内各道管理工序全部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为大面积推广普及麦棉套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山东鑫秋种业研发的灭茬机已获国家专利。
山东鑫秋种业创新麦棉套种方式之所以获得重大突破,原因有三:一是品种创新,选用中早熟杂交抗虫棉;二是种植模式创新;麦棉配比合理;三是操作手段创新,改变了手工作业,实现了双直播和收割、灭茬机械化。用鑫秋种业董事长张友秋的话说,“该项目的关键,就是很好地解决了间作田不能实现机械化的问题。”
4年来,山东鑫秋种业在5个产棉县分别进行了 “稳棉增粮麦棉两熟双高产”配套组装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经多点测算:亩产皮棉达到或超过了100千克,与纯作春棉相比不减产,小麦亩产超过了400千克。总算起来,按小麦均价2元/千克,籽棉均价8元/千克,每亩约可实现产值2400元。比种植纯作春棉扣除物化投入外纯增收约600元,比小麦、玉米两种两收增收530元至780元。如果通过3-5年的努力,在黄河流域适宜棉区推广1000万亩,就等于增加了100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可增加80多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山东鑫秋种业围绕粮棉双高产项目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路。
企业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更要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山东鑫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种业骨干企业,是目前山东省集棉花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山东省唯一的“开放式植物组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他们研发的种子和农业机械对当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创新的耕作模式影响并带动着当地农业的发展。
多年来,山东鑫秋种业棉花育种课题组不仅开展了小麦棉花配套品种的选育,还研究制定了高产攻关方案,开展了双高产技术研究和灭茬机械研制。目前,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技术已在德州、滨州、聊城以及冀东南的部分地区进行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国家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2011年11月3日在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对接大会上指出:举办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是推动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和有益探索。
在成果验收现场,市科技局长出身的山东省夏津县县长才玉璞对记者说:山东鑫秋种业研发成功的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是种植制度的一次革命。夏津县委、县政府计划采取三条措施率先推广这项科技成果:一是要对麦棉套种示范区给予补贴,用政策推动;二是以2万亩成方连片的麦棉套种示范田作引导,实行典型带动;三是集中农业工程项目的资金作支撑,给予支持拉动。通过3-5年的努力,推广到全县60万亩棉田的80%,实现棉花不减产、小麦增产,农民亩增收益1000元。这就等于新增小麦面积40-5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4亿斤,把夏津建成粮棉生产大县。同时,全力支持山东鑫秋种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企业,以鑫秋种业为龙头,提升夏津农业科技水平,实现粮棉双丰收。
鑫秋种业人深知,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山东鑫秋种业的目标是:完善、提高麦棉套种的创新体系建设,向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的大目标迈进。
如果在黄河流域棉区推广该成果可提高复种指数30%,可增加小麦播种面积500万亩以上,可有效地解决麦棉争地矛盾。保守估计,如果推广实施该成果,可实现亩产皮棉100千克以上,亩产小麦400多千克。目前,在德州、滨州、聊城以及冀东南地区常年种植棉花面积为1000多万亩,均为一年一作,如果能在上述地区推广500万亩进行麦棉套种,按现在的成果每亩小麦产量400千克的数据推算,就能增加40亿斤小麦,农民增收30亿元以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这美好的愿景,鑫秋种业的科技人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推广麦棉套种的同时,他们还要不断更新完善麦棉套种体系建设使之适应更多耕作区域的需要。
科技成果最终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结束采访时张友秋董事长语重心长的说: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空间。完善、推广麦棉套种体系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我们将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农机等部门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筛选培育适宜不同地域、不同生产条件的麦棉新品种,研制出适宜各种环境的配套农业机械,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生产强度,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麦棉套种是鑫秋种业进行的一次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我们要努力创新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实用性新品种,以实际行动践行鑫秋种业“一切为了农业,一切为了农民”的企业宗旨。
编后:这是一个智慧的群体,这是一项利民的事业。为了多打粮食,他们改变了耕作行距,错开了麦棉用地时间,选出中早熟杂交棉新品种,研制出配套农机械,实现了麦棉两熟双高产目标,在现有的棉花地里“挤”出了一块麦田。这项成果对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成果验收现场,专家们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品种的增产幅度能达到这个水平,也没有任何一个配套栽培技术能有如此好的增产效果,鑫秋种业麦棉两熟双高产组装配套技术,成绩突出,前景广阔,在人口多、土地资源缺乏的中国,进一步完善、推广这项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创新一:套种模式创新,向传统种植制度开刀,探索麦棉套种新模式。
过去传统的麦棉套种比例,采取"3:1"式或"4:2"式,即3行小麦,1行棉花,或4行小麦,2行棉花,是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的种植模式。山东鑫秋种业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变“以棉花为主,小麦为辅”为“麦棉兼顾”,麦棉株行比例变为"6:1",即6行小麦,1行棉花。经过反复多年试验,棉株行距扩大到120cm,从而既满足了前期小麦的生长的需要,又为割麦后棉花的生长留足了空间。
创新二:育种创新,缩短棉麦共生期,选育出了中早熟杂交棉新品种“鑫秋2号”。
“鑫秋2号”,生育期仅120天,苗期(小麦生长期)长势弱,中期(小麦收割后)长势强,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丰产性好。2006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8.3公斤、99.2公斤、95.8公斤,分别比对照增产2.5%、4.6%、4.2%。是麦棉套种比较理想的棉花品种。小麦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独杆栽培,6月上旬收割,棉花4月下旬播种,麦棉共生期不足50天,最大限度减少了两种作物之间的不利影响。
创新三:机械创新,为适应麦棉套种生产,研制配套灭茬机械。
农机市场现有的秸秆还田机械,是为大田农作物秸秆一次性全部粉碎还田,对于间作套种的农作物由于成熟期不同,则不能对其秸秆进行一次性全部粉碎还田。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机械制造专业出身的张友秋董事长对普通农作物灭茬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研制出间作套种秸秆还田机。该机械起到了培肥地力、保护墒情、消灭杂草、杀灭害虫的诸多功效,彻底告别了手工劳作,该机械2008年获得国家专利。
创新四: 行距的改变使小麦收割机行走于麦棉之间。
棉麦套种的两熟模式在山东早就有,当时棉麦套种都是手工种植,老百姓费工费力,棉花品质下降,麦地里套种棉花,小麦难以机械化收割,最终没能推开。采用6行小麦、1行棉花(6:1)式间作套种,小麦能够机械收割。小麦收割前,通过化控技术抑制棉株生长,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小麦收割机收割高度在20厘米);小麦收割后,通过喷施天丰素再使棉花赶上生长“进度”,有效地解决了小麦机械收割时“误伤”棉株的问题。(记者 董志翔)
《科技日报》(2012-7-8 四版)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