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如何真正创新:中国科技创新缺的是什么

如何真正创新:中国科技创新缺的是什么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发布日期:2012-07-18    浏览量:4

  近日,美国国会举行了一场听证会,对中国的创新政策和成果作出评估。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可能在未来20年都不会成为科技创新的领跑人。无独有偶,英国 路透社日前也发表文章,称中国科学文化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由思考和顺从权威,没有很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使得许多在海外的中国科学家不愿回国。

  对于科技创新,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且投资巨大。近年来,中国政府实行了“千人计划”,并且建立和改善多项制度,吸引优秀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但在这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背后,确实存在着阻碍中国科技创新的硬伤———

  缺乏独立思考,行政主导科研,“创新”流于口号,更甚者不少海归人才二次“出走”,中国科学界、教育界和舆论界也发起“中国为何出不了乔布斯”的思考。面对国际学术的竞争,若想真正改善国内科研创新的环境,尊重人才和保证科研独立性是关键。

  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国内均具备

  王存玉(美国国家医学院华裔院士):

  “我个人非常反感舆论过度宣传的‘中国大学不能培养创新人才’、‘中国高校30年没有出过优秀人才’等论调。这些观点有些哗众取宠。”

  路透社借用了国内和海外华人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我不认为文化与创新有直接的关联,更反对中华文化阻碍创新的论调。中华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比如整体观、阴阳平衡,中华文化还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然,一些不好的风气,以及行政权力和科研过度结合的管理体系,的确会影响科技创新,但我不希望把这些归结于中华文化。

  我个人非常反感舆论过度宣传的“中国大学不能培养创新人才”、“中国高校30年没有出过优秀人才”等论调。这些观点有些哗众取宠,缺乏根据和认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年都处于特殊时期,改革开放这30年是在打基础,是在追赶人家。现在的起点高了,下一个30年,我们的创新定会有质的飞跃。试想二三十年前谁能料到中国发展得这么快?现在说中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没有真正科技创新的结论还为时过早。

  创新不能靠喊口号就能做到,需要多一些实际行动。整体的创新,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现在国内创新的基本要素都具备,需要改进的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行政系统高效地服务和支持科技人员。在美国,科学家即使拿到诺贝尔奖或其他荣誉,也只是和他的学术声望相挂钩。有较高学术声望的人更容易拿到科研基金,更容易找到高水平的博士生或助手而已。

  一些华人科学家不愿回国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研究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其实我认识的有不少顶尖人才都回去了,有些人正在考虑回去。“千人计划”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应该注意把好质量关,有了标准就要严格执行。我注意到有极少数在美国学术界混不下去的人,回国竟然能混入“千人计划”,这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样的人应该被剔除出去。

  “中国制造”应放弃廉价的模仿策略

  朱大可(同济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如果中国不放弃这种廉价的模仿策略,‘中国制造’、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恐怕将坠入‘二手货’的深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面对创新瓶颈,“中国制造”也始终在模仿的道路上奔行,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我也曾多次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科学文化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由思考的空间,以及屈从于“威权”和“标准”。在这些方面,海内外显然已经达成共识。据我了解的情况,一些优秀的海归人才一腔热血回国,又满腹牢骚地再度出国,原因虽然各有所异,但总体来看,不外是国内机构不尊重人才,最终导致他们的二次出走。

  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教育方面,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以培养工具型人才为宗旨、以高考为唯一的教育目标、以老师(校方)为唯一评判者的标准答案体系,只能严重扼杀学生的自由创新;在文化方面,妒贤嫉能的社会风气并未有所改善,形成不利于人才出头冒尖的恶劣生态;在思想自由度上,对异端、另类和别出心裁的事物相对缺乏宽容等等。

  这些年在中国很流行“山寨”这个词。“山寨”不过是“复制”和“模仿”的委婉语,它不能掩盖在没有支付版权费的情况下进行剽窃的本质。这种模仿最初能够获得低成本和快速发展的优势,但最终却只能养成“模仿型思维”的习惯,而令原有的“创新型思维”严重萎缩。如果中国不放弃这种廉价的模仿策略,“中国制造”、中国科技和中国文化恐怕将坠入“二手货”的深渊。

  一种优秀的科学文化应当符合以下三项指标:第一,是否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生长;第二,是否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的诞生与发育;第三,是否有利于创新事物在科技、工业和文化上的应用、传播和保护。

  需借鉴国外成熟的科研教育制度

  熊丙奇(教育学者):“国外的教育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在中国没有什么水土不服的问题,所谓的水土不服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科技是没有国界的,美国对我们科技创新的关注,就像我们对他们的科技创新关注一样。

  国内的教育界和科学界对于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而已。我们现在的科技总体来说是在发展,更多的只是一种数量上的发展和规模上的发展,而质量上的提升则存在不少问题。

  阻碍中国科研创新的因素首先是行政化因素。不管是教育还是学术研究,都存在非常严重的行政化问题,具体的特征就是行政主导了教育资源或学术资源的配置,导致了大家追求行政的指标,而忽视了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第二个问题是功利化,在行政的主导之下,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的领导,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为了让大家达到某种短期的政绩,采取功利的指标来要求学者在短时期内作出学术研究的贡献,最后的结果导致了“泡沫学术”和“社交学术”。

  一个好的科学文化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术共同体,行政要淡化、要退出,要从以前的行政管理转换为学术管理,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要从行政上的评价转换到共同价值上的评价。对大学来讲也是一样,要推行教育的去行政化,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落实学校的办学制度权,在学校内部实行教育本位,以学术为本,教育为本。对于这些问题,国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一些在国外已经执行得非常成熟的学术研究制度、学术管理制度和大学教育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借鉴。很多人以国情论为借口,说我们现实国情无法借鉴国外的经验,这实际上是借口。国外的教育制度和科研管理制度在中国没有什么水土不服的问题,所谓的水土不服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