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杨凌示范区多种形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杨凌示范区多种形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信息来源:陕西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7-25    浏览量:4

  杨凌示范区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成立15年来,先后举办农技培训5万多期,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受益人数高达5000多万人。

  在我国每年有3000多项的农业科技成果诞生,但是如何让这些科技成果尽快地走出实验大棚,让它造福农业,造福农民,造福消费者呢?

  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15年来,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凌示范区国际交流中心和杨凌农高会等渠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先后举办农技培训5万多期,培训农民达400多万人次,受益人数高达5000多万人。

  汇聚优势 培养基层干部人才

  陕西省洛川县太月村村支书郭永民2006年在杨凌参加了基层村干部培训,他回忆说:“那次培训,一个星期学到的东西,比平时一年学的还多。通过学习,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搭上了线,我们村的苹果种植技术得到了提高,村民增收有了保障,现在看来真的太值了。”

  5月29日,第三十四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层干部培训毕业典礼结束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党支部书记雷春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这次‘村官’培训让我感受很深,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让我找到了解决工作中难题的方法,使我在基层工作中更有热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石民友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使命和服务社会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将学校各学科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换为培训教育优势,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

  自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不同层次的培训班120期,为各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6500多人次;先后在各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专家大院)举办专业培训班380期,培训农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近3万人,在生产一线举办现场培训会3200多期,受益农民30余万人。示范推广农牧新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60多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达190多亿元。

  针对需求 培养基层农技人员

  “农民的需求是农科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农民自己最具发言权。我们中心在培训对象上,主要面向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新型农民、种养大户,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二传手’、‘土专家’,再通过他们进行传帮带,以此扩大培训受益面。”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卓涛说。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牛家佃乡的范光兴在村里做农资生意,45岁的他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农资专家”。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经营好自己的生意,他通过参加杨凌的农技师培训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农技水平。“如今,我卖农药、化肥能给村民提供更准确地指导,村里人在作物上使用后的效果好了,也让我的农资生意更加红火,而且我现在还成了大伙儿心中的‘土专家’。”范光兴高兴地说。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两位80后小伙子崔夏川和杨威,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农资营销服务行业。崔夏川告诉记者:“今年4月参加农技师培训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参观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让我领略到了高新农业技术的神奇,激发了我对农业的兴趣,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杨威说:“在农技师培训班上,通过与其他学员的交流,我们获得了西北市场上的许多信息,这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

  截至目前,杨凌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1000余期,培训农民55000人次以上。培训服务影响力涉及全国10省(自治区)21个地市73个县区,初步打造了“杨凌农科”的培训品牌,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杨凌培训”长了知识 鼓了腰包

  15年来,杨凌示范区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体系,深化培训技能,全力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积极培养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培养人才,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真正做到了让科技成为农民的“摇钱树”。

  杨陵街道办夏家沟村农民夏建华经过农民技术职称认证的中心培训认证后,2008年联合其他村民成立了日升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成立时仅有67户参加,种植面积也只有200多亩。如今,该合作社已有700多户参与,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200多亩,合作社已列为“陕西省百强合作社”,夏建华也成了村里家喻户晓的“专家”,被多家合作社聘请为技术顾问,村里一半的种植户都成了夏建华的“徒弟”。“目前,我还从事着果树管理及栽培的技术指导工作,月收入高达3000余元。我只是一个农民,但没想到通过学习技术、知识,我也成了俺们村里的‘专家’啦!”夏建华高兴地说。

  杨陵街道办崔东沟村的徐绒莉经过杨凌农技师培训后,取得了高级农技师职称,她和其他有技术的姐妹组建了“杨凌女子嫁接队”,她们每人每天能嫁接1200多棵树苗,而且成活率达到82%以上,由于手艺过硬,嫁接速度快,苗木成活率高,“女子嫁接队”赢得了极好的声誉。“我们‘杨凌女子嫁接队’去年在新疆、甘肃做嫁接工作,一年4个月都有活干,不仅包吃包住,每天收入至少在240元左右。”徐绒莉告诉记者。

  经过15年的发展,杨凌这座“农业硅谷”已然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对我国现代农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