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公路网 发布日期:2012-08-03 浏览量:4
《中国公路》:“十一五”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赵冲久:“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在支撑和保障交通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坚持科技工作面向交通运输发展主战场,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问题,全行业投入科研经费120亿元,比“十五”增长近一倍;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科技发展效能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0多项。
行业重点实验室布局基本完成,覆盖了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域,在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交通运输行业9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更加注重科研基地建设,科研基础条件显著完善,有效提升了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在科技管理创新方面,完善了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制修订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管理办法,建立了交通科技统计报表制度;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技术创新和研发组织模式作用日渐发挥,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交通企业;地方交通运输科技管理部门、交通科研机构、交通企业等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成果推广应用的工作机制和途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推进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公路》:“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期间新建的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的44%;一批拥有“世界之最”桂冠的重点工程,依靠中国人的自主创新,建成运营,这些工程都闪耀着科技之光。请问这期间,我国公路交通科技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赵冲久:“十一五”期间,围绕公路交通发展中出现的科技需求,组织开展了一批国家和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支撑重大工程建设、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科技成果不胜枚举。例如,针对跨江跨海和山区复杂条件下大型桥梁建设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千米级斜拉桥、高墩大跨弯坡斜桥和钢管混凝土拱桥等设计施工成套技术,有力支撑了以苏通大桥、西堠门大桥等一批世界级高难度桥梁建设工程,实现了我国桥梁建设技术自主创新的大跨越;针对西部地区复杂地质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等众多世界级难题,从勘察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和生态环保等方面系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以冻土、膨胀土和沙漠等六类筑路成套技术为代表的特殊地质地区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保障了西部地区大规模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特长公路隧道、山区隧道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解决了隧道工程、通风、防灾、监控等技术瓶颈,以秦岭终南山隧道为代表的公路隧道建设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公路长大隧道的建设。
安全保障技术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与科技部、公安部联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科技专项行动,努力通过科研与工程结合等手段降低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率。研究构建了公路交通安全技术体系框架,实现了应用技术、管理技术、标准规范、长效管理手段的创新,有力支持了全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实施。在信息通信等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与集成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大大提高了公路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中国公路》:“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科技面临怎样的宏观形势?当前广大交通科技工作者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赵冲久:“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艰巨的发展任务与诸多的发展难题,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力提高创新能力,持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广大交通科技工作者更应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首先,要认识、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有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
在组织科技攻关时,对事关基础、长远的研究方向要超前部署、持续支持、长期积累;要把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紧密结合起来,选准关键点,确定路线图,规划时间表。二是政府科技管理的规律。在科技活动中政府要准确定位,要在加大政策的引导扶持力度,扶优扶强,鼓励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实施的主体,企业有通过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要尽最大努力调动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明确当前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来看,面临的建设条件越来越复杂,建设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科技的需求日趋强烈,特别是长大桥隧、沿海港口、内河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赖于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从养护管理领域来看,养护技术发展还落后于养护工作的要求,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科学养护水平,科研任务还很繁重;从行业管理领域来看,防灾减灾、风险管理与应急工作等也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从运输安全领域来看,人民群众对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交通运输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手段的帮助。
再次,要把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心工作,抓基础,抓长远。抓基础,就是要基于对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认识,挖掘并准确掌握行业的科技需求,围绕交通运输的工作重点开展科技工作。除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创新外,还应重视并加大应用基础和软科学研究力度,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抓长远,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制定科技工作的长远规划,为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中国公路》:面对这样的形势,“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科技的总体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赵冲久:“十二五”期间,将围绕交通运输建设、管理、服务的共性和核心技术,健全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攻克技术难题,统筹推进创新能力建设、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加快创新型行业建设,以支撑实现《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的有关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交通和安全应急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实现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李盛霖部长在“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会”上指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要努力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面向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面向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面向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面向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这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国公路》:实现这些目标和重点,“十二五”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措施?
赵冲久:为了实现这“十二五”既定的目标和任务,要做好“三项工程”、推进“两个层面”的工作和加强“一个薄弱环节”的建设。
首先,要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三项工程”。一是提高行业科技创新动力的政策措施建设,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扶优扶强。二是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推进科研基地的分层、分级布局建设,既包括以应用基础科研为主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包括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行业研发中心建设,还要支持国家级平台的培育建设。三是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建设,重点是依托科研基地和重点项目,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其次,从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方向两个层面推进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工作。重大科技专项将以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为主,依托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对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支撑引领行业发展效果显著的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研发成果。重点研发方向是指关系交通运输事业长远的、基础性的研究领域,包括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能交通、交通运输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交通运输科学决策支持等方向。
去年7月,交通运输部先行启动了六个交通运输重大科技专项,涉及公路的包括特大型桥梁防灾减灾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率提升技术研究,新一代公路基础设施维护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开发与示范(一期),西部港口物流枢纽建设和运营技术开发与示范,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一方面整合了行业科研优势力量;另一方面,部专门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规则,明确了各方职责,初步形成了“管、产、学、研、用”的良性创新机制。
《中国公路》:成果推广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除了组织一些示范工程与成果推广专项活动,请问交通运输部还有哪些具体措施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呢?
赵冲久: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集中体现,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迫切需要。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要把成果推广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高和统一各方认识,发挥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作用,强化业务主管部门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的职能,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水平。
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合力,着力完善以政府为引导、生产建设单位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系统推进组织机构、制度保障、评估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引导成果的持有者与使用者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合作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按照规划,未来将重点在6个领域推进成果推广应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优化、智能交通、安全保障、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
为解决成果推广工作中“用什么”的问题,探索构建科技成果发布机制,去年,科技司发布了《2011年度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60多项科技成果名列其中。同时,可通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了解各项成果的详细情况,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部里去年还下发了《关于加强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意见》。《意见》将充分调动行业内外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具体而言,将从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建设、完善推广制度、科技评价、信息平台建设、推广计划、示范工程与成果推广专项行动、资金保障及科技推广奖励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入手,全面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中国公路》:赵司长,最后请您展望一下未来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远景。
赵冲久:展望未来,“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将迎来科技发展的新局面。由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研发中心、主力科研机构和成果推广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创新支撑系统将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和科研优势力量进一步整合,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科技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结构将更加合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不断涌现,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随着全行业科研投入保持持续增长,科技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将更加显著。此外,行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不断完善,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将在交通运输生产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也将更加健全。
随着“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的逐一落实,交通运输行业综合科技实力会得到更大发展。
科技是交通发展的羽翼和助推器,愿这个羽翼更丰满,动力更强劲,在推动我国交通运输“适度超前”发展、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