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创新加速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加速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

信息来源:中国水运报    发布日期:2012-08-03    浏览量:4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创新是交通运输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引导能力。

  李盛霖部长在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交通运输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现有存量进行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提高现有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车船等运输工具的运营效能和管理水平。新建基础设施要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推广应用,努力在桥梁建设、复杂地质条件下海上设施建设、内河航道整治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A 依靠科技创新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当前,行业管理已经与科技手段的使用紧密融合,随着航运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手段的支撑作用。

  “十一五”期,我国航运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建造技术、深水筑港技术和港机制造技术跨入世界前列。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一批世界级工程相继建成,已建的桥梁、拱桥、斜拉桥的最大跨径均位居世界同类桥梁之首,形成千米级斜拉桥等一系列的核心技术和中国标准。

  尤其是水上溢油应急反应关键技术,突破了海上溢油监测与识别、海上溢油预测与预警、海上溢油事故处理方面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发了多源卫星遥感溢油信息提取技术、风海流模型和溢油动态预测系统、国内外首创的经溢油分散剂处理油品和混合溢油源油品的鉴别技术等。在7·16大连新港溢油事件中,以技术创新成果为手段,以交通运输部提供的飞机与船舶为平台,对溢油海区实现遥感监测,预警和评估的联动,为清污与应急反应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具体来说,在工程建设中,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沿海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成套技术。

  围绕煤炭、原油、集装箱、矿石等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在地基处理、水工结构、水工及疏浚技术、装卸工艺等方面均创新高,基本形成了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成套技术。

  二是攻克了大型深水航道建设部分关键技术。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巨型复杂河口航道整治技术应用的典型实例,总体治理方案、半圆型沉箱等轻型重力式结构、专用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等形成了多达74项创新技术,属世界首创。

  三是内河水运工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内河通航建筑物,大水位差码头建设取得新进展,并初步形成了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成套技术。高坝通航技术、大型垂直升船机技术等填补国内空白;码头建设开创性地采用了高桩梁板直立式码头结构,装卸工艺采用了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丰富了内河码头建设技术;在平原河流的航道整治方面开发了新型固化和多种生态型护坡结构。

  四是基本掌握了大型、高效港口机械装备核心技术。

  我国的港口机械装备工业经历了从引进、吸收消化到国产化的艰辛历程,目前已进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新阶段。上海港外高桥自动化无人堆场在集装箱自动化作业工艺和设备,自动防摇、自动识别、自动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B 整合资源 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不言而喻,科技创新也推动了我国航运业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杨洪义表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的高新技术之一,是引领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途径。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交通运输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一定要依靠信息化。

  今年,长江航务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和长江航务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局重点与中心工作,加强科技引领,推进“数字长江”,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开展长江航运信息化总体规划和长航局“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合作交流,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推进工程建设,抓好重点工程实施;推进电子政务,加强长江航务政务网站群建设;推进制度落实,加强信息化保密工作,不断提升长江航运科技与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我们在提出数字航道总体架构基础上综合运用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宽带网络、通讯、计算机模拟、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对航道业务流程、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进行虚拟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达到了对航道管辖区域、管理对象和管理活动的数字化。”据长江南京航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还综合考虑电子航道图、系统支撑平台、航标遥测遥控、水位遥测遥报以及航道测量作业等系统及未来的扩展应用,在数据结构、数据交换、应用接口等方面进行了高度的集成。

  C 以需求为导向 及时实现信息交换

  目前,大多数海事局都在积极推行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而且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发展。以上海海事局为例,该海事局始终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当今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已基本实现了船舶管理、防污染系统、船载客货系统、现场监管系统、行政处罚系统、船舶动态与船舶查验、FSC智能选船等多重海事管理业务集成。该海事局综合应用VTS、CCTV、AIS、VHF、船位报告系统、远程移动图像传输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加快海事动态监控和可视化巡航救助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有效缓解了通航资源日益紧张的矛盾,提高了水上安全预控能力和船舶营运效率,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反应快速、指挥高效的海事安保指挥系统。

  日前,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门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具有标准性、实用性、可靠性的交通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和交通运输数据交换平台,在大通关、大物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一平台建成后,重点信息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将取得显著成效;交通电子商务开发将取得重大进展;道路运输、港口、航运、航道、海事和船检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将明显提高;信息平台运作的相关管理规章和技术标准将逐步完善;服务海运、陆运和多式联运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逐步实现涉及监管和服务的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分类服务。

  据了解,交通电子口岸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建设统一的交通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开发一批重点应用项目和示范项目,完善交通电子口岸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李良生表示,各省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逐步整合辖区内各水路口岸、公路口岸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交通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并发展成为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交通运输部将在分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交通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今后,新建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将充分利用交通电子口岸信息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我国主要港口将逐步建成港口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逐步建成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

  D 多措并举 提升航运建设科技含量

  当前,航运业有关方面正着手研究多项关键技术。比如,开发大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港口机械装备与工艺技术。在加强集装箱、大宗散货装卸技术研发的同时,注重特种货物装卸技术创新。在加强沿海大型码头装备高效化、大型化的同时,注重中小码头经济灵活的装备与工艺技术创新。在继续关注效率和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装备与工艺的节能、环保、安全的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有关方面还正在加强内河航运节地、节能、改善环境的优势发挥研究。制定并完善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以航运为主的流域综合利用技术。在节地、节能、改善环境研究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内河水运工程。

  不仅如此,对水运工程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成为了重点,包括海洋、河流环境中的生态影响预测模型及恢复技术;疏浚土的综合利用技术;减少运输设备、陆域吹填、工程爆破、外海抛泥对环境影响技术;环境污染物“零”排放技术等。

  加强新船型研发等科技创新,也是当务之急。相关专家提出,要加快新船型的研发,开发环保型船舶,开展轴带发动机、船用太阳能、风能技术、主机替代能源的研发;大力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行新船能效设计指数理念;开发肥大型浅吃水、江海直达新船型,降低碳排放。

  有关专家指出,推进航运业的建设,就要提高港口综合通过能力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现代综合物流技术、交通运输一体化技术标准等,逐步实现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研究提高车船、船船直取比例的措施,提高港口系统能力和效率。

  相关链接

  ◆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该项目重点针对复杂建设条件和超千米大跨径斜拉桥沿江跨海通道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中科研攻关,开发出超长斜拉索制作和架设成套专用设备、多功能双桥面吊机、轻型组合式三向调位系统等3套新设备,形成了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最大跨径、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获得世界桥协颁发的“理查德·森”奖,获省、部级奖20多项,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项。

  ◆水上溢油应急反应关键技术

  该项目紧密结合交通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突破了海上溢油监测与识别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发了多源卫星遥感溢油信息提取技术、卫星遥感溢油分析软件等,建立了多油种油膜光谱特征数据库,实现了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航海雷达遥感三种技术对海上溢油进行监测;突破了海上溢油预测与预警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发了风海流模型和溢油动态预测系统、基于敏感资源分类识别的预警技术和溢油风险决策系统,建立了溢油风化模拟试验系统与方法等,实现了中国近海三维溢油模型系统的业务化应用;突破了海上溢油事故处理方面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经溢油分散剂处理油品和混合溢油源油品的鉴别技术、O-DNA溢油指纹鉴别自动比对系统等,建立了与国际接轨并符合中国国情的船舶污染损害赔偿体系,制订了《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损害评估导则––清污与预防措施费用》。

  ◆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

  项目围绕大跨度桥梁和高墩桥梁,开展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大跨桥梁高桩承台基础抗震设计技术、大跨度桥梁合理抗震体系和减震技术、高墩和非规则桥梁抗震设计技术、大吨位双曲面全钢减隔震支座的研制等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大桥等30余座国内重大桥梁工程。该项成果已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成套技术

  通过开展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与养护技术研究,系统解决了该桥型结构体系与构造、设计理论与方法、施工工艺与监控以及养护检测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成套技术,编制了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及养护技术指南,获得专利10项,工法7项,发表论文79篇,编制指南3部。设计并建成了主跨460米的世界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巫山长江大桥和主跨368米的同类桥型世界最大跨径的茅草街大桥,为我国延续钢管混凝土拱桥世界领先水平提供强力支撑。该成果已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