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内蒙古农技推广助推粮食增产增收

内蒙古农技推广助推粮食增产增收

信息来源:内蒙古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11-06    浏览量:4

  2011年,我区高产创建依托科技示范户、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创新机制与优化资源配置为突破口,把整建制推进做为高产创建重点,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效果更加突出。

  2011年,我区在12个盟市73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建设了246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共落实创建面积292.7万亩,涉及262个乡镇、1064个村、18.7万户。较2010年增加93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增加创建面积120.9万亩。其中新增整县推进的2个,整乡推进17个。

  在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过程中,全区涌现出了诸多高产典型。通辽市科左中旗的珠日和牧场万亩玉米示范片,平均亩产1066.65公斤,较对照田亩增产421.05公斤;大兴安岭垦区巴彦农场3800亩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技术示范田平均每亩实收230公斤,较垄上三行密植栽培技术增产20%;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53.2公斤,比2010年亩均增产102公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铁沙盖百家村1.4万亩马铃薯示范片亩产3400公斤。

  在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工作中,各地注重与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的结合,使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创建效果更加明显,创建机制进一步丰富。阿荣旗与奈伦公司、新发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发乡大有庄村兴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长发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整乡推进高产创建,实现了3万亩高产创建连片种植,创大面积高产典型。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725.5公斤,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577.8公斤,马铃薯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009.8公斤。

  在高产创建工作的辐射带动下,赤峰市将高产创建活动与膜下滴灌工程相结合,提出实施百万亩玉米膜下滴灌、10万亩马铃薯、10万亩谷子膜下滴灌工程,做到“膜下滴灌实施到哪里,高产创建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创建作物从玉米、水稻等拓展到谷子、花生、向日葵、籽瓜等作物,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高产创建在更多品种上推进奠定了基础。

  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向日葵是内蒙古5大优势粮油作物,5大作物5项核心技术覆盖率与到位率进一步扩大,强化了先进栽培技术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使这一技术真正成为高产创建、良种补贴、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配方施肥等项目的主要支撑技术。5大作物5项核心技术从2006年的1000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5000万亩。技术覆盖全区11个盟市75个旗县及4个农场局,覆盖占全区74.2%的旗县市。其中玉米“一增四改”技术3243.4万亩;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308万亩;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668.6万亩;小麦综合高产栽培技术379.4万亩;向日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464.5万亩。

  全区推广5大作物5项核心技术达到5063.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6.5%。其中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4大粮食作物核心技术推广面积4599.4万亩,占全区粮豆播种面积的54.1%。总增粮豆67.07亿斤,总增产向日葵2.38亿斤,5大作物总增产值75.71亿元,总纯增收益39.27亿元。为2011年我区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全区推广全膜覆盖技术面积25.9万亩,其中赤峰市推广面积达25.78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99.5%。该项技术也已成为赤峰市的主推技术之一,同时兴安盟、呼和浩特市等地也开展了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的试验示范,使全覆膜技术成为旱作地区的重点推广项目。

  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初试成功。巴彦淖尔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将传统的玉米覆膜种植模式进行改进,推出一套全新的玉米高产种植模式——即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047.52公斤,较对照增产135.18公斤。

  青贮玉米混种扁豆栽培新模式示范效果更加突出。为解决青贮玉米蛋白质含量偏低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青贮玉米的品质积累了经验,为种养结合提供了新的种植模式。

  盐碱地种植向日葵技术体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筛选出5个耐盐性较强的油葵品种,集成了播前灌水、压沙改土、开沟起垄等盐碱地栽培技术,为明年的项目执行及示范提供了很好基础。

  冬小麦复种粮经作物技术更加完善。初步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宁冬11号;初步研究出适合河套地区种植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收获后复种作物的选择上有了可喜的进展。

  脱毒马铃薯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提高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水平。项目主要推广马铃薯“双节”(节水、节肥)滴灌技术,配套集成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全程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实现节本、低耗、高产、高效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示范团队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于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意义重大。

  2010年,自治区正式启动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设施园艺、绒毛用羊、肉牛、肉羊、奶牛、人工草牧场建设、旱作农业10个产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在30个旗县建设了31个科技示范园区,体系科技人员1134人(次)下乡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种植业增产增效实用技术27项,应用面积3641.2万亩,推广养殖业适用技术28项,覆盖牲畜245.5万头(只),推广人工种草、治虫灭鼠技术5项,应用面积6000万亩。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主任和技术依托单位,由专家组织相关盟市、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重点开展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示园区建设15个,以及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组织管理等工作,共开展试验示范100项次,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