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内蒙古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11-06 浏览量:4
今年是充满风险挑战、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全区国土资源系统牢牢抓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的重大机遇,在全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贯彻落实自治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土资源“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能力和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切合自治区实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和运作模式,努力构建了以四条防线、五大机制为基础和核心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支撑。
创新举措,再造流程,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今年以来,自治区国土资源系统不断推进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提升国土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了以严守保护耕地红线、严守廉政底线、严守维稳高压线、严守资源和环境保护生命线的“四条防线”。建立了“五大机制”:健全和完善土地收储机制、建立健全以比价招标为核心的项目招标机制、推进和构建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地质找矿机制、构建矿产资源引导集中机制。
审批提质提速。5月1日起,对现有土地、矿产、测绘类89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时限一律在原来时限的基础上缩短1/3。凡重大决策事项一律纳入公开公正集体决策范围,进入会审或会签程序。在没有申报进入相关工作规则前,也要在《行政许可法》设定的2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工作时限基础上压缩1/3的时限。
建立比价招投标机制。为把自治区土地整治和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招投标工作真正打造成“公开、公平、透明”的阳光工程,实行了土地整治项目和地质环境项目比价制招投标,既节约了资金,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现象发生。
创新国土执法体制。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局和执法总队合署办公,形成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强化措施,完善机制,突出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执法监察工作,切实把土地和矿业执法监察工作同步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了巡视制度。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巡视工作暂行办法》,对首批6个盟市国土资源局及两个厅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副处级以上干部进行重点巡视,对其他盟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一般巡视,一般巡视结合年度考核进行。
严格财务管理。对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使用等环节进行了全面排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核算和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办法》。
破解两难,力保发展,增强科学发展支撑能力
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采取开源节流、深度挖潜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限时审批等措施,破解用地难题,推进用地方式转变,全力以赴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全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如何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的背景下,为推动全区“保增长、促转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废弃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露天采矿用地按临时用地管理试点等工作,制定下发《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增减挂钩实施规划编制、审查审批暂行办法》等5个政策性文件,建立了430个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备选库。有效突破了一些长期困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在改革创新中全系统上下发挥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了土地供、用、补等各项制度措施,建立了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大力加强耕地保护,为确保全区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按照“相对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奖代补、以奖促建”的投入机制,今年我区拟投入4亿元开展6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项目,争取到年底使全区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18万亩。
持续开展好土地整治工作,“十二五”我区将继续抓好土地整治工作,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和机制,提升土地整治综合效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完成土地整治规模2250万亩,新增耕地81万亩。项目实施的大部分旗县(市、区),取得了“治地、节水、增粮、富民”的明显成效,项目区新增耕地率达到3%~20%,节水率达到10%~60%,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100%。提高了土地利用系数,使农业生产成本降低5%~30%,土地整治作为现阶段自治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直接手段,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继续加强耕地储备库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加强调控,有序建设,实现全区常态情况下储备60——80万亩补充耕地指标。确保全区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今年我区出台了《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并将盟市长确定为第一责任人。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且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并在安排自治区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考核认定为不合格的责令整改,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整改期间暂停该盟市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
截至目前,全区耕地数量保持在1.07亿亩,基本农田保持在9000万亩。国土资源不仅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用地支撑,同时保障了自治区的粮食生产连续9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强化勘查质量,为建设国家能源、有色金属基地提供保障
制定了全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今年以来全区地质勘查资金投入约54.7亿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投入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查资金总额为14.7亿元,预计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40亿元。
通过基础性地质矿产调查和航空物探测量等工作,发现各类磁性地球物理异常近万处,地球化学异常388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1000余处,提供矿产资源勘查基地300余处,经过进一步勘查已形成大中型矿产地和远景区30余处,包头市哈达门金矿、东乌旗铅锌矿以及鄂尔多斯、二连铀矿、霍各气铜矿、通辽地区铀矿等6个勘查区域,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发现了世界级大型铀矿、探获国内罕见单脉体特大金矿储量近70吨。
水文地质勘查圈定富水地段23处,寻找出可供持续开发利用的大中型水源地60处,不仅缓解了当地饮用水困难,改善了民生问题,也为政府涉及用水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找矿突破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我区共勘查含煤盆地103个,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全区共查明矿产地达1915处,其中大中型及重要小型矿产地1245处。查明铅金属资源储量893万吨、锌金属资源储量227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查明铜金属资源储量670万吨,居全国第4位;查明银资源储量3.2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特别是一些过去资源匮乏的地区也在找矿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建立和谐矿区,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在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开展绿色矿山及和谐矿区先行试点,努力实现“开矿一处、造福一方,开发一小点、保护一大片,矿地和谐、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目前,试点地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建设和扎实推进。同时出台了规范矿权流转方案、深化资源整合管理的意见、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使用办法和区域限批等制度,使资源在保障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此外,自治区还实行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目前,全区已有93.2%的矿山企业存储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共缴存矿山地质保证金18.6亿元,全区有355家矿山企业投入资金4.2亿元对矿区周边的地面塌陷、露天采坑、废弃物堆放点和尾矿库等进行治理,使一批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得到恢复。
深化矿产整合,延长产业链,力促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针对矿业开发的布局不合理、矿业开发集中度低、对环境影响破坏大和专业化、一体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启动了我区新一轮深化资源整合工作,引导优势矿产大中型矿产地向“产业链、双百亿、大基地”集中。通过“3+2”的开发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构建矿产资源“探、采、选、冶、加”一条龙发展的产业链体系,促进自治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所谓“3”,一是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向具有采选冶加产业链和一体化开发能力的企业集中;二是要着力提高矿产资源的集中度,对新矿区科学设置矿业权,坚持大矿大开,避免零星分割开发,对旧矿区通过资源整合、股权合作等方式提高开采集中度;三是要促进资源向大企业集中,特别是向自治区确定的“双百亿”企业集中。所谓“2”,一是要引进专业化的下游深加工企业参与资源转化加工项目的建设,如有色金属开发要引进铜陵有色、中铝等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建设下游深加工项目;二是要坚持基地化发展,避免分散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避免环境破坏。
截至目前,全区共整合关闭煤矿近900处、非煤矿山近2000处,使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1300个减少到目前的500多个。
统计数据显示:与2005年相比,自治区通过推动资源整合,使全区煤矿平均单井产能由不足14万吨提高到140万吨,30万吨以下矿井全部退出市场;回采率由20%提高到60%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由35%提升到90%以上。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矿产资源“探、采、选、冶、深加工”一条龙发展的产业链体系,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整体上提升内蒙古的资源支撑能力和资源企业的竞争力。
地勘产业经济运行平稳,地矿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质局3大局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保增长保发展,1—8月份,3个地勘局(集团)完成总收入57.7亿元,实现利税9.3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和8.5%。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在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运作方面积极探索,为全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拓展领域,寻求新途径。
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持续推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为城镇建设发展、国防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
今年,自治区测绘项目共安排资金1亿元,安排鄂尔多斯地区三等水准测量1000公里,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阿拉善盟7个盟市1:1万地形图测绘外业1448幅,内业2260幅,更新592幅。
启动了9个盟市、2个旗(市)“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测绘事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时效性高、动态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特别是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应急救急和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时空演变规律的综合监测、预测和信息服务。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72个,完成了覆盖全区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完成GPSB级点布控850个,完成三等水准测量约5000多公里,内蒙古现代测量基准体系基本建立。
创先争优、争名升位,切实提高国土资源队伍综合素质
今年以来,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面开展了“创先争优、争名升位、走进前列”专项活动,设定了“8个走在前头”的目标。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系统上下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机关作风明显转变,政风行风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干部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加大了干部交流轮岗力度,通过轮岗降低一些关键岗位的廉政风险。先后对呼、包、鄂3市的国土资源局长及厅机关部分处室二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轮岗交流。
以廉洁从政教育培训、警示教育活动和首届国土资源“北国风·大地情”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暨展览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扎实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
开拓进展破“两难”,科学发展结硕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区矿产资源为内蒙古提供了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20%的农牧业生产资料。在科学发展的路径下,国土资源的管理者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举办北国风大地情书画摄影展览。
保障了城市建设用地。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