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如何破解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之困

如何破解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之困

信息来源:瞧这网    发布日期:2013-04-11    浏览量:4

  在距离毕业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节点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大四学生钟张旗终于考虑接受朋友父亲的公司关于压力容器部件———封头的研发邀请,这或许是他在校期间最后一次走向现实的机会。

  钟张旗,这位已经卸任内蒙古科技大学TRIZ与专利协会副会长的大学生,宿舍的柜子里安静地躺着21本陆陆续续获得的国家专利证书,不过尚无任何一本走向市场,这让他多少有些惋惜。

  2000元基金开始的创新之路

  2010年,大二学生钟张旗向学校提交了一份项目申请书,申请内蒙古科技大学李保卫科技创新基金,没想到项目顺利获得了批准,他也顺理成章地拿到了2000元的创新基金。也是那一次,钟张旗浓厚的科技创新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两年,他把自己和科技创新紧紧绑在一起。

  2011年12月,钟张旗与另一位科技迷王孟贤创办了TRIZ与专利协会,成为内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该协会聚集了60多位科技创新爱好者,主要活动是推广TRIZ创新方法,分组进行科技项目实验,并在前期项目完成后着手申请专利。仅2012年,该协会就获得专利20多项,挑战杯全国铜奖2个,挑战杯自治区金奖2个,TRIZ杯全国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钟张旗是协会中拥有专利最多的一员。目前包括与他人合作的专利、学校为专利权人以及自己完全拥有专利权的专利共21项。这些专利的灵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对生活的观察和专业学习中的思考。比如,他发现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下雨天衣服晾在室外而又不能及时关窗的情况,于是设计了手机智能终端控制收衣服、关窗的装置。老师在牧区做科研时发现牧民洗羊很辛苦,便让他想想有什么好办法。他充分发挥自己给排水工程的专业优势,在老师指导下发明了牲畜用降温自动喷淋装置,对给排水系统里面的喷淋装置进行了改造,从上面、左面、右面同时喷水来给羊进行消毒,这样羊群可以不需要经过洗羊沟便可洗浴,大大地减轻了牧民的劳动强度。

  按照学校的鼓励措施,学生每获得一个专利都会得到1000元的奖励。这项政策和学校其他多项政策一起,构成了钟张旗眼中相当“给力”的创新激励机制。

  内蒙古科技大学主管科技创新的校团委副书记张利敏告诉记者,该校目前设立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内蒙古科技大学李保卫科技创新基金,之前还和市民委合作设立过内蒙古科技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立项从32项到100项不等,通过2000元、5000元等不同等级的金额,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不同项目。学校还根据每个学院科技创新获奖情况、指导学生创新的情况来下拨学院经费,部分学院也开始增加相应的预算,从以前只承担学生参赛费用、购置实验基础材料和设备等,到如今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投入。

  就在钟张旗拿到第一笔创新基金的2010年,张利敏老师看到了学校多年真金白银投入的效果。最明显的例子是,过去学校举行科技文化节的前夕,他们还需要给参加作品展览的同学做工作,让他们在评委们面前积极表现,但从那一年开始,包括很多低年级学生在内,大家似乎一下子懂得了自我推荐和自我展示,个个跃跃欲试的情形让评委老师和学生观众们对科技文化节惯有的冷清印象有了极大的改观。

  科技专利的数字也佐证了这种向好趋势。2010年至2012年,该校学生先后获得授权的使用新型专利分别为8项、9项和29项。同时,该校还是全区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亚军和全区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的金奖得主,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囊括了学术论文、专利发明、就业创意等各种类型。

  两次与市场擦肩而过

  钟张旗拥有的卓越创新能力和21本专利证书也曾吸引过企业的注意。

  2012年,团市委主办首届青年创业创意计划大赛,恐怕是钟张旗距离市场最近的一次机会。他与几个同学合作的参赛作品———双重降噪防冻给排水管被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相中,并在比赛结束后与他们进行了商谈,希望将这个作品进行中试。所谓中试,即中间阶段的试验或正式投产前的试验,中试如果成功,基本就可以大规模生产了。不过这个提议,钟张旗和其他几个同学商量过后却拒绝了。在钟张旗看来,当时小团队里每位同学分属于不同专业,工作协调起来已属不易,更何况大二、大三正是他们学业最为繁忙的时期:“文科类学生可能只要修够2000个学时就够了,可是我们的学时高达3300多个”。

  钟张旗在参加公益活动时,杭州浙大风铃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曾经大力邀请他加入该公司的研发队伍,但他考虑到自己未来不会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事业,因此也委婉地拒绝了对方。

  最近一次,便是近几天正在谈的一个关于压力容器部件———封头项目的研发。他朋友的父亲所属的上虞奥达化工设备公司,是绍兴最大的封头生产公司,希望邀请他参与到该公司封头的改进和共同研发,并借由他丰富的专利申请经验争取到该项目的专利权,对此,钟张旗依然有些犹豫。

  现在,钟张旗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究竟要不要继续保有他的这些专利了。因为实用新型专利即小专利、小发明自申请日算起,其有效期是10年,专利每年都要交纳年费,如果该专利没交纳年费,也会导致专利无效。年费最初3年每年90元,中间3年每年180元,最后4年每年则要135元,对于拥有21项专利并且还只是大学生的他来说,压力的确不小。不过尽管如此,对于专利没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钟张旗却并不觉得十分遗憾。他甚至承认确实对自己的发明创造缺乏一定的市场信心和推广魄力,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我还只是一个技术宅,步子迈得还是小了点”。

  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科技专利孵化难的问题不是个案。张利敏介绍,在内蒙古科技大学近三年所获得的46项专利当中,事实上只有李保卫教授团队的矿渣微晶玻璃复合管材专利建设了中试生产线,并通过了某混凝土公司试用,学生自己的发明专利还没有在校期间孵化成功的案例。

  作品与产品的距离

  作品转向产品,难点在哪儿呢?对此,企业认为,如果可操作性差,并且绕过了市场的前期验证,是很难获得企业支持的。

  曾在2012年全市首届青年创业创意计划大赛中担任评委的包头斯伯润饮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君指出,企业推出一个新产品是非常谨慎的,有时候甚至会舍弃自己的研发团队,花大价钱从外面聘请专业团队来进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品的市场前景是可控的。而大学生虽然有很多奇思妙想,但缺少风险分析、运营管理、市场验证等环节,也就意味着前景未卜。对于一个前景未知的东西,企业怎么可能无条件地支持呢?

  此外,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和生产链,大学生的创意和专利未必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配套。

  李永君还谈到,孵化机构的缺乏可能也是一个原因。据他了解,在北京的一些高校,校内就设有孵化机构,由大学生团队来承担作品转向产品的全过程。但包头的高校很少有类似的机构。

  企业、学生互动渠道少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同样担任过首届青年创业创意计划大赛评委的包头正方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玺,对于能有这样与大学生创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非常感激,这可以说是他关注本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始。他认为大学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他在会上受到了很多启发,还相中了旨在提升家庭妇女女性魅力的“巧媳妇”创业计划,并且还与他们商讨过创业计划的具体实施,但遗憾的是几个大学生因为还没有毕业所以拒绝了他。如果这几个大学生在毕业后还来找他,他表示依然会支持这个创业项目。他希望今后这样的互动形式可以继续下去。

  企业对大学生科技作品转化难问题的很多分析倒是与张利敏不谋而合,比如产品不配套、研发团队介入难、作品市场调研少等。此外,张利敏认为这与本地企业活跃程度也有一定关联。她举例说,江浙一带的很多小企业,与学校、学生的互动相对比较频繁,而且包头猎头、风头公司也比较少,发掘学生创新潜力的渠道相对比较窄。因此她特别希望企业多关注大学生创业,比如可以来学校设立创新基金;希望社会可以多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外,较之帮助学生推广创意,张利敏认为学校更重要的任务恐怕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各种赛事上展示自己。

  事实上,钟张旗也有自己关于科技创新作品转换难的分析。除了学业繁忙,推广成本比较高这些客观原因外,钟张旗更希望企业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来为企业服务,从而提供贴近企业和市场的创意,而不是像很多同学那样闭门造车:“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连发现问题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转化难如何解?

  在对于解决转化难这个问题的建议中,李永君和吴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增强作品的可操作性。

  李永君告诉记者,一个作品要想转化为产品,必须先将其加工为样品,然后拿着这些样品到市场上做调研,根据收集回来的市场反馈对样品进行改进,如此往返多次,才能最终变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李永君建议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作品寻找相对应的企业或者专业的研发机构、科研机构进行推广,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帮助下接受市场的检验。

  吴玺则建议大学生在推广自己的作品前,可以小范围地进行初步的市场反应调研,比如就以在校生作为调研对象,向企业推销时一定要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数据,才能更好地说服企业来接受这个作品。

  对于推广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李永君建议大学生们通过一些免费的网站来推出自己的作品,或者可以采用目前收效比较快的微博来进行,“可以关注某些行业名人,通过他们粉丝众多的优势来给自己做广告”。

  企业给出的更直接的答案是,希望这些大学生能够降低自己就业的期待值,适应企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发挥自己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于孵化机构比较少的问题,李永君曾经设想过要与几个企业联手建立一个创意创业中心,提供生产基地、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料,来免费帮助大学生做试验和推广,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转变成为样品,希望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

  而内蒙古科技大学已经将建立孵化机构的想法付诸实践了。他们正在着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希望可以促进科技作品孵化的进程。在这个科技创业园里有很多的小模块,比如工资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模块、贷款模块等。它将模拟创业的全过程,教会大学生如何计算成本、控制风险、取得盈利。

  而对于钟张旗来说,这21本专利证书背后也非全无收获,“大学里面最主要是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让我学会了怎么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