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泉州市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转化为创新资本探索建设新型科研机构

泉州市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转化为创新资本探索建设新型科研机构

信息来源:[db:出处]    发布日期:2013-07-04    浏览量:4

  去年以来,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泉州市率先提出构建更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创新体系,建设新型科研机构,得到了科技部专题调研组的肯定。这一创新探索主要是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商会、投资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及个人以多种形式创办新型科研机构,即由一个或几个行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发起并作为投资人,有一个或几个高等院所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共建或依托,主要从事技术开发、转让、技术咨询与服务、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其科研、培训、技术服务、生产经营活动完全按公司制要求运作。目前全市在建新型科研机构12家,涵盖新一代数字通信技术、物联网、工业设计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一、主要做法

  1、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坚持实体办院。12个新型研发组织都是在泉州市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科研实体,而不再以非营利组织出现,体现其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二是实行投管分离。投资与管理有机分离,所有投资股东单位的董事长、原法人代表及主要管理者不能参与新型科研机构的院务会管理班子,院长、执行院长及院务会成员由引进的权威专家或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三是市场化运营。新型科研机构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运营专业化。比如微波技术研究院以泉州数字微波通信产业联盟7家骨干企业为发起人和出资人,联合金融服务机构和产业联盟内科研院校成员单位参建,所有投建方以货币形式联合投资注册成立“泉州微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微研院”的运作实体,院长、执行院长分别外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安电信四所、华侨大学权威专家担任。

  2、突出创新政策支撑。专门制定出台全省首个《泉州市新型科研机构认定管理办法》,对新型科研机构的认定条件、动态管理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策划、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建设,从科技项目、专利资助、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经认定的新型科研机构分期分批给予举办经费和项目支持,并帮助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扶持。此外,还对重点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实行“一院(所)一策”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重点倾斜扶持。比如为帮助数字专网通信技术研究院开展芯片研发和开发先导市场,把“数字对讲机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等列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先后给予1165万元经费扶持;引进国家对讲机检测中心进驻研究院;研究制定“模转数”支持政策,推动数字对讲机先导市场开发。

  3、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泉州新型科研机构一般以若干企业或社会投资人联合投资建设,以民办企业身份登记注册,吸引民间创投机构投资入股,推动泉州丰富的民营资本、民间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一是以民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去年以来,泰克通讯有限公司、迪特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士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育成科技创业促进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出资1.7亿元参与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同时,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人才团队也可以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实现产权多元化。二是发挥泉州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据统计,泉州有民间资本约4000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海外泉籍侨资,可能超过2万亿元。去年,泉州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民间资金投向科技领域、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市以此为契机,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五清零、六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2012以来投入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资金增加56.4亿元,约增长22%。

  4、突出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我市新型科研机构大多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者产业链中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有效整合了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金融和创投机构等方面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优势,同时,对科研成果由入股企业按股权比例实现共享,开拓了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新途径。比如泉州数字专网通信技术研究院由泉州育成科技创业促进有限公司、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福建联拓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推动,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和华侨大学等共同创建,由先创院士工作站、联拓芯片研发中心、育成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快速成型中心、培训中心等共同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攻关,研发成果和产业化效益由各协作单位按比例分配共享。各新型研究机构还积极探索创新资源共享新模式,通过建立院企间、企业间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使创新资源减少重复投入与低效布局,发挥集聚辐射和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5、突出“孵化器”式服务创新。一是强化研发创新资源集聚。为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实现集聚创新,建立以新型产业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我市专门在高新区建设了3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集中引进了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光电技术研究院等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提供类似科技“孵化器”的“月嫂式”服务。二是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套。积极为新型研究机构运营及成果展示、转化、交易提供公共平台配套服务。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泉州市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电子综合展示交易中心,集成果展示、技术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和泉台科技合作交流等服务功能为一体,为科技机构的成果转化搭建一个公益化、常态化、个性化的科技创新产品应用与市场推广公共平台。同时,建设“泉州科技云”管理服务平台,改变了传统的部门管理方式与手段,对科技企业创新活动、创新成效等通过大数据处理和应用,提高科技管理部门决策分析水平,提高对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整合集聚能力,提高各类科研机构与产业企业的对接产出水平。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紧密合作,组织实施“蓝火计划”,向国内重点高校发布产业技术需求对接信息,引导新型科研机构与中科院、三十八所、清华大学、电信四所等40多家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组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和共建创新平台,梳理技术创新方向,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市、县科技局经常带领产业联盟、骨干科技企业开展科技招商,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半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7个,总投资额13.99亿元。

  二、主要成效

  1、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显著提升。通过建设新型科研机构,使企业与科研院所紧密结合,成为研发活动、研发投入、承担研发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和运用的共同体,有效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创新绩效和积极性,带动整个行业研发投入的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科技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市GDP比重为0.93%,同比增长28.9%,增幅达13%,高于全省12%的平均增长幅度。

  2、培育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通过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及相关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引进培养了一批具有原创精神和源头创新能力的研发人员和团队。去年来新建了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研发人员1698人,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95人(次),紧缺急需的服务业骨干人才约5000名,新增专利代理人17人、注册技术经纪人156人。目前物联网研究院、数字专用通信技术研究院正积极争取引进物联网技术、数字专用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千人计划”海外高层人才。

  3、催生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去年以来全市新增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实验室被新认定为省重点实验室。全市累计组建了福建省数字微波通信等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4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12年,全市有23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比增20.05%;3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5个项目省专利奖;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3517件,同比增长55.5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322件,同比增长45.12%;专利授权量为9744件,同比增长52.46%,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0件,预计新型科研机构将承担和组织相应领域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相关行业更多的专利产品和科技成果的产生。

  5、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群体发展壮大。随着新型科研机构及各类创新平台研发活动的不断活跃,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加快涌现,有效推动了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2012年以来共备案1259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优秀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数居全省前列。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组织开展培育“科技小巨人”三年行动计划,预计至2015年全市将培育500家亿元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