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日期:2013-07-26 浏览量:4
目前,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一般为60岁。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期有专家通过测算得出,对于不同的就业群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差异很大,但对城镇就业人员整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专家认为,在延迟退休的大背景下,分析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选择,并针对每个阶层设计相应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我国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一个政策选项。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明显低于这一模型计算的一般状态下的大多群体的最优退休年龄。该专家称,“对于不同群体而言,最优退休年龄差异很大。不过,即使剔除这一因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证明我国目前应该把法定标准退休年龄提高到64岁,并在将来进一步提高到65岁。”
这一观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孙永勇等人提出。具体而言,最佳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退休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退休前死亡概率、个人效用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假设每个劳动者都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退休年龄,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退休年龄区间。
根据公开数据推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8.64岁。经过加权可以得到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参加工作年龄大约为18岁。名义利率假设为4.41%。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在个人效用最大值处,退休年龄与参加工作年龄、死亡年龄、名义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将上述三个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计算,得出最优退休年龄为64.14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7月25日回答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时表示,关于退休政策,人社部仍然在关注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事实上,处于不同背景下的社会大众会基于各自利益对延迟退休年龄这一改革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即使是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声音。
首先,提高法定退休年龄被认为是缓解养老金困境的主要方案。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在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里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这三个可变量中,延长退休年龄是弥补养老金缺口的最佳办法。我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威胁到制度长期的财务可持续性和支付能力,需要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来对我国养老金制度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不过,从实践情况来看,延迟退休的效果未必会如预期般乐观。2010年10月,上海市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可以柔性延迟退休年龄。虽然三年来上海一直没有公布过对延迟退休政策效果的评估,但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征缴收入一直低于支出却是事实。根据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测算,养老金缺口逐年扩大态势明显,包括缴纳率、在户籍和外来人口中的覆盖率等现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上海可能会面临831亿元的养老金缺口。
在反对延迟退休的呼声中,政策实施对就业形成的压力是最大的担心。有专家认为,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主要偏向于正规部门,延迟退休年龄会导致正规部门人员更新变慢,大学生进入正规部门系统会很难。”
其次,我国当前还处在人口红利时期,活跃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让这些处于黄金时期的劳动力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延迟退休年龄会将这种劳动力的优势转化为一种就业负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
而这一问题在我国经济正处于减速下行的背景下尤其明显。多家研究机构估算,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大约在100万人,然而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从10%左右下降到7%左右,意味着每年将减少就业300万人左右:“一边是经济增速下滑,一边是延迟退休,等于每年将吃掉900万人口的就业岗位。”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