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日期:2013-07-31 浏览量:4
近年来,泉州新型研发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引进培育了深圳3D打印等13个科技创新团队;各类企业与数十所高校新建34个产学研合作平台;417家民营企业设立研发机构,583家民营企业设立研发专账;民营骨干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微波通信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数字对讲机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目前,全市拥有12家新型科研机构,10个国家级、81个省级、270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
创新创业创富相统一
虽然还没有权威定义,但新型研发组织呈现出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的鲜明时代特征,如创新创业创富相统一、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机制市场化等,成为令人瞩目的新生创新力量。
以我市目前在建的新型科研机构为例,主要有“民办公助”、“企业及联盟创办”和“国有新制”3种形式。
在投入主体上,以民营企业为主,一般是企业或社会投资方联合投资,以民办企业身份登记注册,吸引民间创投机构投资入股。同时,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人才团队也可以用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实现产权多元化。
在运行机制上,以市场化运营为主,实行投管分离,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组建方式上,以协同共享为主,大多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者产业链中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有效整合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金融和创投机构等创新资源,科研成果由入股企业按股权比例实现共享。
在发展模式上,以孵化器式集聚为主。比如,为推动集聚创新,鲤城高新区建设了3万多平方米的创新服务中心,让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集中办公、共享配套,提供科技孵化器式的保姆式服务。
全省率先解决“身份认定难”
针对新型科研机构身份认定难的问题,今年5月,我市出台全省首个新型科研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动态管理办法,从科技项目、专利资助、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重点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实行“一企一策”制,进行重点扶持。
在引导金融和民营资本投向创新领域方面,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民营科技型企业从金融机构和各类民间创投机构直接和间接融资达62.6亿元。2012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等达65.8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2%。其中,泰克通讯、迪特工业设计、士康通讯、南方路机、育成科技等民营企业出资1.7亿元参与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所有新型研发组织不再以非营利组织出现,一律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实行投管分离的管理模式,把产权与经营权分开,所有投资股东单位的董事长、原法人代表及主要管理者不能参与创新型科研机构的领导班子,所有主要高层人员均需外聘。
去年,我市省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比增20.05%,专利申请数比增55.55%,新建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研发人员1698人,新增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实验室被新认定为省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加到24家,新增1259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省级优秀创新型企业。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