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3-12-05 浏览量:4
从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开始,人们陆陆续续对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单元进行了命名,绝大多数采用地球上的地名和世界各国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示纪念。从1935年开始,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相继对这些地名进行了整理和确认,得到了最初的月球地名表。
2010年,我国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数据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月面上的三个撞击坑用我国著名科学家蔡伦、毕昇和张钰哲的名字来命名,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至此月球上共计以14个中国人的名称命名了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2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
14个中国人名和地名加入了包括居里夫人、门捷列夫、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和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风暴洋、雨海等人和物组成的“月球共和国”。其中包括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石申、万户等著名古代科学家,包括近代天文学家高平子,包括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神话人物嫦娥,还包括著名的瓷都景德镇,他们都“住”在环形山里,其中有5人住在月球正面,其他人均住在月球背面。遗憾的是,1976年和1985年有2条月球正面的月溪被外国人用两个中国妇女的名字命名,但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至今无法确认这两位发音为“Wan-Yu”和“Sung-Me”的中国女性是什么人。
高平子:
原名高均(1888—1970年),中国近代最有成就的天文学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他开创中国太阳黑子观测和子午测时的工作;参加国际经度联测,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经度联合观测的学者;主持《天文年历》及《国民历》的编纂工作;协助筹建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并主管太阳分光观测;开创了以现代科学知识阐释我国传统天文历法的研究方向。
郭守敬:
字若思(1231—1316年),元朝卓越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和仪表制造家。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他与王恂、许衡等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余种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最北的观测点在西伯利亚,最南的在西沙群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米。
张衡:
字平子(公元78—139年),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出了东汉中期著名的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和《灵宪图》等。
嫦娥:
在中国,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妇孺皆知,嫦娥早已成为月亮的象征。
万户:
中国明朝的一位官员,也是人类历史记载的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世界第一人。约14世纪晚期,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上面,手持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试图利用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升空。不幸的是,火箭发生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
祖冲之:
字文远(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时期卓越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创立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历法之一——《大明历》,精确计算出了一年和一个月的时间长度;他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而欧洲人达到这一演算精度则是在1100多年之后。
李白:
字太白(公元701—762年),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生写下了大量诗作,人称诗仙。这些诗作中有很多歌颂月亮,赞美月亮的优美诗篇。
石申:
又名石申夫,战国中期魏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石申撰写了一部长达八卷的《天文》(汉代称《石氏星经》),书中讨论了行星的运动、恒星的位置、交食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也是天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蔡伦:
(63年—121年),我国东汉时期桂阳郡耒阳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人。
毕昇:
(约970年—1051年),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发明家,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活字排版印刷术的发明人。
张钰哲:
(1902年—1986年),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新中国首任天文台台长,1928年他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