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3-12-05 浏览量:4
月有阴晴圆缺,这也是人们从小就看惯的一种自然现象。年年如此,月月重复。可是有时在农历十五前后,月朗星稀,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逐渐地,月亮的东边缘被一个圆弧形的黑影遮掉一部分,黑影向西渐渐扩大,使圆月变为残月。一段时间后,黑影逐渐退出,残月复变为圆月。有时候整个月亮被黑影遮住,仅仅露出古铜色的微弱亮光,这两种现象都叫月食。古人对月食的解释为:“月过望而缺,谓之月食。”易经丰卦彖传也认为:“月盈而食”。即认为月食一般发生在满月前后,这是很科学的。
月食现象,虽是古代重要天象之一,然而因为它没有日全食现象那样惊人,而且古代的人们很可能把它和月象的盈亏混为一谈,认为是常常发生的事,所以中外古书都不大记载它。我国直到公元5世纪,史籍才开始系统地记载月食。
我国最早的月食纪事,应该出现在殷代卜辞,卜辞中有这样的语句:“六日甲午夕,月有食”,“旬壬申夕,月有食”,但无法确定其年代与日期。而《诗经?小雅》在日食纪事之后载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由此可知当时已以月食为常常发生的现象。该次月食经推算为公元前776年8月21日的月偏食,为已知确定年代的最早的月食记录。
根据月球钻进地球影子的情况不同,月食可以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在整个月食过程中,如果有那么一段时间,月球完全钻进地球的影子,这次月食就称为月全食;如果自始至终只是月亮的一部分进了地影,就叫月偏食。因为地球要比月亮大的多,地影又粗又长,地影要么把月球全部遮住,要么遮住一部分,决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因此月食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全食时,即使月球完全沉浸在地影里,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它,而且呈现着深浅不等的红铜颜色。这是为什么呢?是地球大气在“变魔术”。原来,太阳光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有一部分发生了折射等现象,从而改变原来直线行进的方向,变为折过来向地球的影子里行进。这样,一方面在地影里的月球能得到一些亮光,还能被看到;另外,太阳光主要是由7种颜色的光组成,被大气折射后,进入地影的主要是红光,在地影里的月球自然也显出红铜颜色了。
月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缘首先进入地影,当月亮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时,这标志着月食的开始,称为初亏;初亏之后月亮慢慢进入地球本影内,当月亮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内切时标志月全食开始,此时食既;当月亮圆面的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间,称为食甚;食甚过后,月亮慢慢在地球本影内移动,当月亮与地球本影第二内切时,标志着月全食的终结,称为生光;生光之后,月亮逐渐离开地球本影,当月亮与地球本影第二外切的瞬间,标志着月食整个过程的完结,称为复圆。所以,月全食也同样有五个阶段: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而月偏食则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三个阶段。
当月球满月时称为“望”,即地球处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把亮半球冲着太阳,而把没有被照亮的另外半个球对着月球。农历“望”的时候能发生月食,但并不等于“望”的时候一定发生月食。道理也很简单,农历每月“望”的时候,月球虽然在地球背后,但由于白道和黄道之间有个5度9分的倾角,月球往往是从地球影子的上面或者下面走过去,不进入地影,当然也就不会发生月食。只有既是“望”,月球又不偏不歪从地影中过去时,才会发生月食。
关于月食的成因。张衡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形成的原因。他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