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6-16 发布单位:国新办 浏览量:4
时间:2013年6月13日
发布人: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组织员 金春忠
发布会现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省委组织部会同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是介绍合芜蚌人才特区2013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有关情况,宣传我省引才政策和人才特区发展情况。首先,衷心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对安徽人才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你们为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舆论环境作出的贡献。下面,我就一年来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情况和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合芜蚌人才特区是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皖发〔2012〕7号),决定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人才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芜蚌三市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强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人才特区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在人才特区建设牵动下,吸引凝聚了9700多名高层次人才来人才特区创新创业,其中新增7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还从外省市新引进8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新增22名省“百人计划”人选。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中有1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合芜蚌三市引进139名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新增16支“115”产业创新团队。选拔194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4449名新技师,培训5.43万名高级工。成立了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目前已有442名会员。新建12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2名院士。建立4家省引进国外智力海外工作站。中国芜湖留学人员创新园建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新园。
二是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围绕人才特区建设总体部署和省委要求,合芜蚌三市分别制定了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支持和服务人才特区建设的相应政策措施。以省委皖发〔2012〕7号文件为主导,省直有关单位支持意见和合芜蚌三市具体政策措施为支撑的人才特区建设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带动了科研创业、财政金融、管理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了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特别是通过实行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调动了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目前,已有21家企业基本完成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
三是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更加完善。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175个经济实体和478个研发机构。新建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2家、省级199家。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多家。组建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认定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6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12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省级3家。
四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明显增强。人才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已开始显现,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企业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获国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7家,总数达981家,居全国第七位;新增5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现全省共有32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全国排名前列。合芜蚌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171.5亿元,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40亿元。获授权专利23504件。在汽车、装备、语言合成等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军水平的优势技术,有力提升了我省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我省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大幅前移。人才特区已成为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
二、人才特区发展需要集聚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人才特区首先要有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人才特区建设的关键所在。省委书记张宝顺反复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招才引智看得比招商引资更重、抓得比招商引资更紧,真正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科技创新突破。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炯强调,要坚持高端引领,始终聚焦在那些能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创业人才上面,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越的环境、更加高效的办事效率,吸引他们来投资创业,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为此,省委组织部今年专门召开了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协调推进会议,会同省人社厅开展了合芜蚌人才特区引进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并于6月6日在《人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安徽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上,发布了合芜蚌人才特区2013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公告。此次面向海内外发布引才公告,大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系统性强,开放度高,需求量大,与创新发展关联度紧。这一举措必将吸引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前来人才特区创新创业,进一步拓展人才特区的发展空间。为使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做大做强产业项目培育人才。去年,我省制定出台了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若干意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先后凝练实施主导产业项目240多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371项和传统技术产业改造重大科技500项,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400多项,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这些政策和项目为引进的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今后,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更多支持,优先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构建人才发展有效载体。进一步支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二是兑现特殊政策激励人才。皖发〔2012〕7号文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制定实施了市场化人才评价政策、人力资本作价入股政策等十个方面的创新政策。人才特区建设一年来积累了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鼓励科技创业等方面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纷纷来皖创新创业。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人才政策创新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国际通行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做法,加快构建我省人才政策优势,努力形成创新人才持续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三是搭建载体平台用好人才。我们将依托各类开发园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型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搭建高端人才集聚平台。通过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扶持由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承担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载体。
四是强化服务凝聚人才。提供精细化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引进人才在工作调动、户口迁转、签证办理、工商注册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专业化服务。把单纯为人才提供生活方面的基础性服务,深化拓展到帮助进行市场培育、人才资源开发、风险投资、境内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等高智力增值服务上来。提供经常化服务。建立面向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健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长效机制
今天的发布会,只是此次引进人才工作的开始,今后,我们将定期发布引才公告,并主动做好公告发布后引进人才的承接落地和后续服务工作,建立完善我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对接机制。采取制定和实施年度引才专项计划的方式,加强统筹协调,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与我省主导产业对接,与重点项目对接,与用人单位对接,定期汇总、公开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不断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依靠各地各部门推动、用人单位主动、社会联动形成引才合力。做到平台共建、资源集成、政策叠加、优势互补,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效益最大化。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多方协调工作。加大人才投入,对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进一步密切与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我省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服务等工作,使现有人才有平台、受尊重。近期,为对接国家“万人计划”,我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现有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在皖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希望广大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关心人才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和优势,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宣传人才特区良好的发展局面,宣传人才特区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安徽创新创业。
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