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3-12 发布单位:国新办 浏览量:41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0日(星期六)下午15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韩再芬、郭建华、刘丹丽、郑晓幸等四位文化领域的代表将就“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参加记者会的人大代表
王效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记者会现在开始。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促进基层文化发展”。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来自基层文化领域的四位代表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我现在先对出席今天记者会的四位代表作个简单的介绍。韩再芬代表,韩代表现在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安徽省安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同时也是安庆在分黄梅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是十届、十一届两任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代表,现在担任河南省开封县电影放映公司经理、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理。刘丹丽代表,现在是湖北省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晓幸代表,现在是四川省文化厅庭长,也是今天我们四位代表当中的唯一的男性代表。
2012-03-10 14:42:26
王效云:
今天的记者会按照惯例依然是大约一小时左右。下面就开始提问。
2012-03-10 14:53:20
光明日报和光明网记者:
我们了解到,您曾经两度获得梅花奖,并且在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扮演的韩英角色广受好评,但是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像韩英这样的角色已经很难吸引观众了,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对此您怎么看?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专业的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应该怎样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谢谢您!
2012-03-10 14:53:29
刘丹丽: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觉得红色经典,比如韩英、江姐这样的英雄人物,她有市场,而且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1959年这部歌剧就开始演出排练,到1999年我是第三代韩英扮演者,当时保利院线的全国巡回演出有两次,仅去年一年江苏一带22天我们就演了19场,保利院线40天我们又演了40多场。建党90周年演出的时候市场供求还是很大的。每一次演出,只要年轻人进来就没有出去的,而且我们也做了洪湖赤卫队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们全去了,社会效应非常好。
2012-03-10 14:57:39
刘丹丽:
我记得,当时我们在小学演出时,幕一打开,赤卫队员拿着梭镖、绑腿,学生们一开始有点笑场,觉得挺好玩的,他们没有看过,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但是一幕一幕地演出后,他们就被感动了,特别是韩英和母亲那一段,生离死别的那一段,孩子们都哭了。孩子回去以后都写了作文,老师们跟我们反映,这种歌剧艺术走进校园,对他们的心灵是一种震撼。老师在讲故事也好,讲课文,可能没有更深、更直接的感受。舞台艺术绝对是对他们心灵上的震撼,他们说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韩英阿姨的那种砍头只当风吹帽革命精神。他们说如果是现实中他们也会很爱这位阿姨的。现在我们服务于基层,我认为还是要多走出去,要把我们的精品艺术、好的艺术作品不断地往下普及、推广。现在不是说我们演多了,而是我们演少了,我们如何把步子迈得更大点,走得更远一点。我们还到了农村,一般歌剧很少到田间地头,但是我们到农村田里搭台,没想到几万人就像过年一样全来了,效果非常好。我们就觉得这种效应是很大的,而且文化惠民是一种战略。
2012-03-10 14:59:42
刘丹丽:
我们的文化怎么普及,它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是道德规范的宣传。我们要学会感恩,很多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只是被西方的东西影响,有一段时间我们没有在这方面给他们传统、道德理念的教育,所以他们觉得韩国的最好。《大长今》里,所有我们的中医、中药都成了韩国的了,这就说明了艺术的影响力,这就是一部作品,它把它美化了,流传到了我们这里来,就做了宣传,但是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包括韩式针灸、韩式美容,连衣服都是韩式的。现在有一批,特别是我们的独生子女,在这方面受到的教育,慢慢的就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慢慢淡忘了。我们作为基层的文艺工作者,这也是我们艺术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包括艺术、精神、道德理念通过艺术形式给孩子们讲述,来做社会的普及。
2012-03-10 15:05:29
刘丹丽:
我认为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的,所以洪湖赤卫队像韩英这样的形象,一部分的人还是很受欢迎的,而且大家能够感受到这种艺术的美丽。2002年我们在深圳演出,当时洪湖赤卫队演完后,现场观众全部涌向舞台,全不走,观众就在底下高呼“洪湖赤卫队万岁”,还喊“韩英我爱你”,感动得我热泪盈眶。当时深圳市机关单位的一个团委书记,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她上台一下子抱住我就哭,说真的太感动了,说这些年我只是工作、赚钱,我都没有看过这种片子,真是太好了。她说我总是听我妈妈说,我今天自己买票进来看,我要看看韩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说回去还要让她的同事们都来看。每一次演出,老战士,或者离开湖北的,都是很感动的。我们的文艺作品需要不断推广。文化繁荣发展也是这样,我们要面向基层,服务于老百姓。
2012-03-10 15:08:56
刘丹丽:
谢谢刘代表。下一个问题。
2012-03-10 15:09:15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
我有问题想提问郭建华代表。我了解到,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西部乡村,那里的农民一年到头也很难看到一场电影、一场文艺演出,而在30年前他们还能在家门口看到露天的电影。我知道您在乡村放电影已经30多年了,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基层的文化生活却匮乏了。您现在在基层放电影碰到了哪些困难?谢谢。
2012-03-10 15:09:26
郭建华:
谢谢。我作为一位基层放电影的代表,像今天这种场合我还是第一次。在我回答问题之前,我首先受我们开封县领导的委托和开封县人民的委托,也代表全国基层的一线放映代表,代表千千万万受益的观众,向今天与会的各位记者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2-03-10 15:12:30
郭建华:
我不会说普通话。我先作个介绍,我是从1974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这一干就是38年。在这38年里,我不但坚守住了一块农村放映阵地,更主要的也是一路在创新,这一路在发生着变化。放映的交通工具从我当初的拉板车到现在开汽车去放电影,片源从当年的黑白片到今天的彩色片,放映设备是从当年的胶片电影机到了今天的数字电影机,放映场所从当初的村头麦场露天放映,到今天组织全省城镇数字电影放映院线,放映体制从当年的计划经济到了今天的市场经济。人呢,也从当年放电影的大辫子姑娘到了今天的放映的老太太。我当时放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现在也有导演以我的形象拍了一部电影,这张照片上的是扮演我的电影演员。这一路下来什么都在变,就是郭建华放电影的信念始终没有变。从事放映这项工作以后,我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在这高速公路上我只看到了一个一个的加油站,就是一直没有看到出口。在这条路上我感觉越干越有劲,越干路越长。
2012-03-10 15:13:41
郭建华:
这38年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都是用一部一部的电影连起来的。每当我坐在放映场上,随着荧幕上的剧情和观众一块儿落泪、和孩子们一块儿欢呼、一块儿鼓掌的时候,我就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感觉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38年来,我每天都是想着能给群众多放一场好电影,能让群众多看一场好电影,这就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和乐趣。所以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这个信念。我女儿说,只要是跟我妈妈说电影,哪怕是深夜两点钟她仍然是两眼发光,我确实对电影有着大爱。拍这部电影,他们写了一首主题歌。一幕故事像老娘土,养壮了根儿,养壮了苗,养妙了女,养俊了男,养出了老百姓的好日子,养美了大江山。只要乡亲们喜欢看,我宁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谢谢。
2012-03-10 15:26:21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