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动态 >  成果推介 I 自然资源领域第二期(2024年第7期总第68期)

成果推介 I 自然资源领域第二期(2024年第7期总第68期)

信息来源:青海技术市场    发布日期:2024-04-03    浏览量:108

1.青海省北巴颜喀拉山金矿成矿环境及预测研究

成果简介:项目运用造山带构造体系,通过对巴颜喀拉山地区成矿环境、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和典型矿床的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重新划分了成矿带和成矿系列,重点突出了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特殊岩性层和矿化层的研究,建立了区域找矿模型。同时项目通过地、物、化、遥综合信息的集成和研究,圈定了8处远景区和30处找矿靶区,利用《地球化学块段理论》对远景区的资源量进行了预测,金远景资源量达到390.15吨,锑资源量22.15万吨,汞资源量1400吨,砷资源量0.2万吨。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金矿找矿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带动了巴颜喀拉地区找矿热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图片1.png 

2.青海省玉树州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囊谦县)

成果简介:项目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和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开展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区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通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有针对性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或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发生产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并为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

图片2.png 

3.西宁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

成果简介:浅层地温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温度稳定,是很好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被誉为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采暖、养殖、种植、洗浴、疗养等产业。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可节约大量的燃煤、天燃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同时会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开展"西宁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意义重大。该项目最终取得以下成果:⑴基本查明了西宁市区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确定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和较适宜区总面积达38.74平方千米;⑵确定西宁市河谷平原区3-200米深度内热容量为2805.9×1010KJ/a,100米以浅浅层地温能资源量为3780029.96 GJ/a,折合标准煤21.523×104t/a;⑶编写了西宁地区的浅层地温能场地勘查指南,为我省的浅层地温资源勘查提供了技术方法。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

图片3.png

4.青海省东部地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成果简介:本项目主要内容是利用现有西宁市和海东市的连续运行基准站基础设计和地面通信网络设施,采用优化组网和兼容性升级的方法,将原有的GPS/GLONASS双星基准站改造升级为以"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主,同时兼容GPS/GLONASS的多星综合型卫星导航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我省东部区域无缝覆盖的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主要工作内容有:建设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的西宁市和海东市地基增强示范系统,并兼容GPS、GLONASS。以西宁市4个基准站、海东市6个基准站,共10个站均在原有气象台站参考站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建设1个省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控制中心和1个数据中心,并完善数据通信系统,实现数据的传输、共享与分发。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第一测绘院

图片4.png 

5.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成果简介:2005以来,由青海省环保厅牵头的生态监测工作组,多部门协作经过近八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区生态监测体系;在"资源整合、填平补齐"的基础上,建立满足生态监测与评估要求的站点体系;开展监测能力建设及年度地面监测、遥感监测,获得了较完整、连续的监测数据,搭建了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数据库;将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与反演等结果运用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与工程成效综合评估,开展了三江源生态系统本底评估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

图片5.png 

6.青海省都兰县柴达木河中下游地区水文地质详查报告

成果简介:“青海省都兰县柴达木河中下游地区水文地质详查”项目最终提交特大型水源地1座(小夏滩水源地,30×104m3/d);大型水源地1座(诺木洪水源地,10×104m3/d);预留中型水源地4座(香日德水源地、巴隆水源地、清水河水源地、宗家水源地,均为2×104m3/d),在此基础上,初步评价两座特大型、大型后备水源地(清水河后备水源地15×104m3/d、宗家后备水源地10×104m3/d)开采的合理性,拟建水源地总新增开采量为73×104m3/d,初步论证区域总供水能力。

成果完成单位: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

 

图片6.png 

成果来源:青海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联系人:孔佩瑶0971-6121697(18509712296)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