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青海技术市场 发布日期:2025-06-26 浏览量:6
NO.1 麦类黑穗病的侵染机制、检测技术及防控基础
成果简介:麦类黑穗病包括小麦光腥及网腥黑穗病、青稞坚黑穗病及青稞散黑穗病等病害,是遍布世界麦类作物种植区并最具破坏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类病害的主要症状出现在穗部,危害后病粒变灰黑色,籽粒内部被黑色粉末(病菌冬孢子)充满,可造成作物绝产,具有蔓延迅速、极难根除的特点,严重影响麦类作物的产量、品质及商业价值。该类病害除了当年造成的损失之外,种子带菌传播加重了翌年的作物再次侵染危害。针对麦类黑穗病的快速检测及早期监测技术、人工接种体系及抗病性鉴定、病原菌与寄主的互作机制、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研究,对指导生产进行有效的病害控制将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NO.2 高海拔地区设施蔬菜关键技术体系构建与创新应用
成果简介:项目首次确立青海设施蔬菜主产区日光温室设计基本参数,形成设计理念,定型土夯墙、砌体墙、模块化3类基本型结构,自主研发衍生设计20种温室并集成配套环境调控装备,解决了青海高原日光温能力室设计建造无标准可依的问题;选育首批国家登记蔬菜新品种2个,构建起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种苗自主供给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研发并形成了设施蔬菜“优良品种一优质种苗一优新技术”三优技术体系,为高原设施蔬菜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以非耕地专用日光温室加无土栽培技术为核心,形成非耕地设施化利用技术模式3个,实现了超高海拔极端区域温室设计建造和蔬菜生产技术“零”的突破,并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驻地实现蔬菜周年生产。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NO.3 青海特色粮豆品质评价及功能化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
成果简介:项目(1)首创了青海特色粮豆“营养/加工/食用”多维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了高原特色农产品品质数据库1个,收集 200余份青稞、蚕豆、藜麦资源的营养功能及加工品质数据 21346条。研建了青稞、蚕豆加工制品的多维品质评价模型4个,筛选出适宜加工的青稞品种 11个,蚕豆品种 16个,藜麦资源7份。为区域品牌的创建提供了数据源。
(2)首创谷物粉体连续式蒸汽压差减菌灭酶关键装备,实现粉体原料8s瞬时无损灭菌,青稞粉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至10个月,填补国内空白。
(3)创制了特色粮豆制品品质改良关键技术,研创了低GI青稞产品,全谷物产品及蚕豆休闲产品10余种,显著改善了产品加工品质和适口性,突出营养健康,确保杂粮产品好口感高质量。
(4)攻克青海特色粮豆功能化加工关键技术,创制了富含 γ-氨基丁酸、多酚的功能产品10余个,实现了高原特色粮豆产品的功能化、高值化。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
NO.4 基于健康栽培的高原蔬菜土传病害生态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
成果简介:青海高原位列地球上四大超净区域之一,是绿色蔬菜及反季节蔬菜生产的理想生态地带,发展蔬菜产业优势显著、潜力巨大、市场竞争力强。蔬菜生产具有高投入与高产出的特性,长期以来土地被过度利用,导致土传病害频发、连作障碍问题突出以及土壤退化严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团队针对土传病害防治技术中病害发生规律不清、作用机制不明,传统防治技术落后、化学农药使用量大、防治效果不佳,以及土壤保育能力差、生态结构不平衡等三大问题,基于健康栽培理论,创新性开发了青海高原蔬菜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和土壤生态治理的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技术。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NO.5 蚕豆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成果简介:项目针对现有蚕豆品种不适宜机械化生产、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收获没有合适的机械、蚕豆生产方式成本高劳作强度大等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通过结英集中、生育期一致的蚕豆品种的选育;低损失、高商品率的播种、联合收割技术的研究。实现品种、农机、农艺相配套的蚕豆高效生产技术,转变蚕豆生产方式,实现蚕豆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