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信息来源:青海技术市场    发布日期:2024-06-25    浏览量:1

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2018年,中国科学院的数个科研团队“携带”着在实验室研发数十年的科研成果,“组团”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东莞,在这座城市的地理中心——松山湖扎根发展,寻找“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方法。


“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他们探索形成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效释放人才、设施、平台、知识、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潜能。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铁索桥”,工厂车间“觅知音”。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实现从“0”到“1”再到“10”,离不开实验室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创新链条,实现从“10”到“N”的产业化。“松山湖模式”探索形成的“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共建联合工程中心模式,以及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等四大模式已然渐入佳境,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松山湖答案”。


以松山湖这一地名命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背后,是政府搭台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必不可少的顶层设计,更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背靠东莞乃至大湾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让科研工作者在这里找到“知音”,实现科技创新和制造的“双向奔赴”——这既是科研工作者的理想追求,更是一座城市迈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实验室内:“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




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是近年来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之一。自2014年起,我国科研领域扩大自主权改革破冰起航,随后连续多年释放了多个减负放权的“政策红包”,激发创新活力。


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作为广东和东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正式落户松山湖。一批科研人员从中国科学院来到了松山湖科学城。


同为实验室,“乔迁”广东东莞的目的和意义大为不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表示,“大学把钱变成纸,现在我们帮研究人员把纸变成有用的东西。”


换言之,来到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他们担负着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和担当。


2020年,东莞市制定出台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发展专项扶持办法(试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两项政策,赋予材料实验室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职称评审、科技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根据《办法》,该实验室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充分赋予实验室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自主权。同时,松山湖科学城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探索推行首席科学家制度、科研项目科学家全面负责制,探索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实行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赋予高校、科研平台等创新主体在用人、资金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倡导建立并指导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最开始预算了900多万元进口一台设备。后来国外不卖该设备,该团队便自己研发,最后花了三四百万元就研制成功。“我们自己研发就不存在设备采购了,节约下来的钱,允许调到别的地方使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助理王玉文说。


“我们引进人才方式跟国际上是通行的,面向全球招聘人才,不盲目以学历为标准,注重实际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说,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创新性,经费使用很难在前几年就计划得非常仔细,实时调整在所难免,东莞和松山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5年多探索实践,汪卫华对于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创新活力仍然充满期待。


“我们特别希望外界能够把实验室当作一个科研特区,给更多的灵活政策,更多的宽容。”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如果只是复制以前的实验室模式,实验室的建设意义并不大。实验室能不能建得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在体制机制上能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创新




实验室外:工厂车间“觅知音”




在业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对于一项在实验室研发了数十年的前沿技术而言,要寻找到“下家”,往往陷入“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窘境。而来到东莞松山湖,面对这座陌生的城市,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找到产业化发展的合作伙伴,成为跨出实验室的第一步。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制造业产业链齐全、层次丰富、基数庞大,拥有经营主体166万户、工业企业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38万家……查阅广东东莞2023年度的新闻报道,可见上述数据。但对于一众科研工作者而言,这些数据无法带来更具体的想象空间。


“我们和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聊,我们到企业一线去实地探查企业的技术需求,我们和企业负责人沟通未来的发展谋划……到现在,东莞原本生硬的整体数据已然化为了更具体的市场需求、技术需求、产业方向、未来趋势。我们也真正从实验室走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的绿色非晶合金材料团队负责人孙保安回顾来到东莞后的情况时说道。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转化板块,定位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探索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2020年,在来到东莞2年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现场负责人方灿良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名科研人员“化身”为中科硅骨(东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孵化出来的产业化公司让科研团队实现了“裂变”新生。


“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成为成功“裂变”的现实路径。具体而言,将团队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至产业化公司,采取“先奖后投,一步到位”的方式,前期先期确定奖励方案,然后采取“作价入股”方式,直接将股权分配给科技成果发明人,并将实验室股权划转给资产管理公司,最后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完成整个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技术转移工作。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之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还探索出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以及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等。


其中,技术参股模式,以核心技术为抓手,投资由实验室团队孵化的产业化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的方式并购相关企业,从市场需求端出发,推动产业化进程,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双向奔赴”。


中小企业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受困于原材料供应、技术、资金等,陷入“价格战”的困境。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投资孵化的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并购尼轩电子,助力企业升级并跃升为多家头部企业供应商。


“这是一次梦幻般的合作,公司自此开启了在更高维度、更广领域的新征程。”尼轩电子创始人之一王清林回顾双方机缘凑巧下开展的合作时颇为感慨。


有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也有强强联手、共赴山河的并肩共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相关龙头企业采取共建联合工程中心的方式,以“材料底层创新能力+企业技术能力”的组合,补链强链,共同攀登科技前沿领域的高峰。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联合工程中心的企业涵盖市内企业、省内企业以及国内头部企业三大圈层,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宝武集团、中国航发、中铝集团、养生堂等知名企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的第四种模式为“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供给模式,“打开大门”做科研,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构建产业链创新生态。


目前,节能减碳产业集群、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工场、先进制造创新工场在这种模式下,均进展顺利,已初见成效,推动产业链集聚东莞。


一组数据可见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已然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亮眼成绩。截至目前,创新样板工厂25个项目团队共孵化产业化公司44 家,销售合同额超6亿元,其中17个团队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融资金额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现已申请专利790件,其中国际专利16件。




走向大湾区:每一款材料都是一个超级IP




2020年初的一天,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基于高性能碳化硅多孔陶瓷新材料,采用新一代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开发的新型水套加热炉燃烧系统,以强大技术优势,在中石化胜利油田的竞标中高分胜出——满分100分,取得94.7分,遥遥领先第2名(第2名为50多分)。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下,参与本次竞标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基于高性能碳化硅多孔陶瓷,采用新一代的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开发的新型水套加热炉燃烧系统,为胜利油田解了燃眉之急。


多孔陶瓷团队解决的是胜利油田“燃烧”的问题。多孔介质燃烧技术是一种气体燃料和氧化剂预先混合,然后进入多孔介质并在其孔隙内或表面进行燃烧的最新一代国际先进燃烧技术。


一个新材料,如同一个超级强大的IP,具有无限可能,可以“嫁接”到多个领域。截至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采用新一代的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可在热力、钢铁、有色、陶瓷、玻璃、汽车等众多行业广泛应用的燃烧器和热工装备,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


“谁掌握材料,谁就掌握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一语道出了材料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硅时代”……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推广,都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影响了社会发展走向。


新材料既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新能源、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开始加速材料创新的步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新一代非晶合金、新能源催化材料、半导体材料、实用超导薄膜、先进钢铁材料、生物界面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熵合金材料等20余种新材料领域均有布局,其未来可以展望的空间足以让人充满期待。


2023年4月2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迎来5周岁生日,系统回顾5年来在科研创新、队伍建设、机制探索、产业转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并举行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及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新一轮融资启动仪式。


五年时光,新材料领域的硬核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双聘研究员柳延辉和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外大学组成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材料基因工程方法开发高温非晶合金”的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北京大学刘开辉教授、王恩哥院士研究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丁峰教授等合作的研究成果“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入选2020年度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起于科研工作者实验室里的孜孜以求,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落地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这个日益肥沃科创沃土,得益于“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赋予科学家更多自主权,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成于东莞庞大的制造业需求,实现“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然成为东莞松山湖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工作者们在这里升腾出科技创新的全新气象,在实验室里一笔一画写出的论文,在大湾区的广阔大地上,在一条条生产线上,化为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强劲动能


来源:创新松山湖


扩展阅读7月份研修班上,我们将邀请专家分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运营经验》(点击了解研修班课程安排)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