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赵煦:翱翔蓝天上 领航无人机

赵煦:翱翔蓝天上 领航无人机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79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梦想,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辉煌。

  这片美丽蔚蓝的天空上.用辛勤汗水浇灌出最灿烂的星辰——赵煦,一个将梦想与蓝天连起来的人,铸造了事业的辉煌。

  “我一生的梦想就是翱翔蓝天”, “我是从烧锅炉开始干起来的”,赵院士笑着.这样告诉记者。

  1964年.从北京航空学院导弹系毕业后,赵煦主动请缨来到了大漠深处。到部队后的第一次分配.他进入了武器试验部队。正当赵煦暗自庆幸虽然搞不了卫星,仍然可以搞武器时,又被分配到了搞无人靶机的某试验单位,紧接着.按照惯例下放到锅炉房锻炼,具体工作是烧锅炉。

  到锅炉房的那个冬天是戈壁滩少有的一个寒冬。有天晚上,气温低到了零下39摄氏度。锅炉房的煤烧完了,赵煦刚给锅炉加完水,湿着手就跑到外面推起小车拉煤,结果他的手被冻在了煤车的车把上。在班长的帮助下,把车子拉进屋子暖和了半天,他的手与车把才分开了。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赵煦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梦想.从未忘记过学习。上班时,他挥锹抡铲,比谁都卖力;下班后,他一个人在冰冷的小屋学习。

  在部队的几个月里.赵煦通过一些朋友对部队靶机的使用状况有了一些了解.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中国一卮戛鬲毛蕊西r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的无人驾驶靶机。那个冬天.他系统地学习了大量跟飞机有关的技术资料,把自己所学的导弹飞行力学及控制、空气动力学知识转向飞机专业,并进行了融会贯通和进一步完善。

  锅炉房班长说:“想不到一个大学生还能把锅炉烧得这么好。”他对班长说:“认真起来还有干不好的事吗?我什么都能干好,你信不?”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原本依靠苏联进口的拉一1 7靶机停止了供应,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带走资料,实行技术封锁,我国的航空武器试验一度陷入了困境。’965年3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长空一号”无人驾驶靶机的研制开始了。那时·单位的无人靶机事业刚刚起步,满打满算整个单位与无人靶机有关的人总共才有8个,而且没有任何可参考利用的技术I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煦从基图像资料中发现国外一张模糊的三轮小车图片,他灵机一动,一个全新的无人机设计理念l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了,于是决定把它用于匡载无人机滑跑起飞的工具,进行全新的设计和研制。赵煦把他的想法向部队领导汇报后.得到高度重视。正如赵煦所想的那样,组织并没有忘记他。他从锅炉房调进了“长空一号”靶机研制课题小组.并成为主要技术骨干。从此.赵煦和无人靶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在蓝天上尽情翱翔。

  从长空一号到罗功能无人机

  多年来,赵煦就这样刻苦钻研航空和防空武器试验、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在某部从事航/防空武器靶场建设及国防科研试验工作。是我国大型无人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凭着对无人机事业的执着和不懈追求.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先后研制成功长空一号、靶一五乙、超音速靶机、某型自主式靶机等四代大型无人驾驶靶机和多功能无人机。

  长空一号靶机是利用苏制拉一1 7靶机机体研制成功的大型模拟靶机。长空一号靶机的诞生.使我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研制生产的靶机.结束了我国依赖进口靶机的历史。我国靶机的研制工作起步虽晚.但起点高,使用性能和各项战技指标大大优于拉一1 7靶机.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其以优异的使用性能、低廉的单价成本和方便的操作使用等特点.得以广泛应用。直到目前,它的某些战技性能仍处于先进水平。由于具有极大的功能拓展余地.其为后续发展形成低空、超低空、大机动、核爆取样等长空一号系列奠定了基础。

  靶一五乙靶机是利用退役米格一1 5比斯飞机研制成功的大型实体靶机。为确保人机安全,摒弃前苏联对各种科目进行人工试飞的方法.提出了不经人工试飞,直接用退役飞机研制无人驾驶靶机的新思维.开辟了靶机研制的新途径.创造了极大的军事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低空、机动、电子干扰、红外增强、雷达增强等各型靶机,形成靶一五乙系列。

  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是利用某型退役飞机研制的。在总结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投入数千万元研制超音速靶机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以长空一号、靶一五乙系列的成熟技术为基础.在当时国内没有可供使用的数字式控制系统的情况下.用不变参模拟式控制代替变参数字控制,实现了大空域、大速度域、全权限控制。研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克服地面效应影响,实现平稳控制靶机进入、退出超音速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该靶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某型多功能无人机是在上述三种靶机发展的基础上.纵观世界无人机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和研制的某新型多功能无人机。其综合应用了国内一系列高新技术,加装国内和本单位自行研制的先进系统和设备,是研究发展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型无人机。由全新思路带来的全新成果,属国内首创。在技术应用和总体性能上居国际领先地位。

  某型自主式无人驾驶靶机是在三型靶机和多功能无人机的基础上.根据航空武器和防空武器发展需求,以某型飞机为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成熟技术.自行研制和开发一整套新型机载设备和系统.研制成功的具有全程自主飞行且具备可回收功能的大型无人驾驶靶机。该型靶机性能先进,可重复使用,单架成本低,性能价格比高。其总体设计技术先进,研制周期短,属国内首创,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我们的成功没有秘诀”

  事业上,赵煦是一个爱较真的人。他主持研制的每一项重大科研项目都能一举成功,这缘于他独特的工作方法。 “我们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想尽办法、反反复复,不遗余力做试验”。他曾这样对科研人员说,“试验做得越充分.问题出现的概率就越大,这样才能消除隐患,从而才会有一举成功的可能性”。

  这点从国内外靶机成功率不难看出:俄罗斯靶机成功率为70%.美国靶机的成功率为80%,而赵煦带领的科研小组,靶机的成功率是90%以上。

  赵煦带领的科研团队.一切从国防需要出发,超前谋划,研制开发的无人机总是走在航空/防空武器试验发展的前列。在这一次次一举成功的背后.没人知道他究竟承受了多少压力,克服了多少困难。“科研试验要冒很大风险,但我们不得不去探索。”赵煦说:“我在提建议的时候是顶了很大的压力,冒了很大风险的。但一想到国家航空武器的发展,想到自己的蓝天之梦,我就只有上的份了.没有任何退路。幸运的是两次放炮,两次都成功了。”

  第一次是在八十年代初.因为试验需要.国家想从国外进口10架大机动靶机。赵煦去国外考察后,全面了解了所需进口靶机的性能后.他向上级提出了建议:“用不着花这么多钱进口,我们也能搞大机动,而且只需要进口费用的十分之一,就可以做到比它的性能更优。”在召开的评审会上.赵煦说服了所有的人,争取了这一项目。

  回到部队后,赵煦对“长空一号”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并就外形、推力、机动能力、续航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研方案和建议。经过大量的地面试验和空中试验试飞,我国自行研制的长空一号大机动型无人靶机获得圆满成功。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进口靶机的昂贵费用,而且使我们国家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性能先进的大机动靶机。

  另一次也是在八十年代初,国防试验急需实体型靶机.那时赵煦到北京开会,研究讨论新型靶机的研制立项。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赵煦就对实体型无人靶机进行了方案构想,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在会上,他不但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还保证自己能够完成实体形无人靶机的研制。

  回到部队后赵煦挨了批,因为从长空一号模拟型靶机到实体型靶机毕竟是一个大的飞跃。而且国外当时只有美、苏两国拥有该型靶机。胸有成竹的赵煦向部队立下了军令状,并保证完成任务。不久.国防科工委把这一任务交给部队,由赵煦主持研制。

  第二年的6月6日一举试飞成功!并在多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赵煦搞工程项目善于活学活用,同时又坚持真理,敢于挑战前人。

  在某型无人机的研制过程中,需要用到原机的重量重心数据。其实这个数据有国内外现成教材、资料记载和描述,一般人认为完全可以借鉴和利用。但对一向爱较真的赵煦来说,他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一一计算核实。经过计算.他对该数据产生了疑问,发现其中有误.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起初,其他科研人员感到不理解,认为国内外各种技术资料的记载都是一致的,根本不可能出错。他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验证,最终推导出了某型飞机全新的重量重心曲线和数据.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其数据完全正确。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照搬原始数据,不但使试验走了弯路,延长研制周期,而且势必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及安全的严重后果。

  在某型无人机立项研制之初的立项报告会上,专家组听取了单位总体室技术人员的研制方案汇报,认为该报告中许多名词术语表述不准确,从而对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表示担心。赵煦说:”我们是对许多技术名词和术语不甚了解,但该项目研制的思路、方法.我们认为是正确的,而且有信心去实现它、突破它,请各位专家拭目以待。”

  经过努力和探索.该项目获得圆满成功。正如赵煦常说的一段话:”学习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首要的是从基本原理出发,去研究它、解决它。在研究解决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种创新思维.而不是去着力搞懂一些技术名词,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赵煦说:“搞工程项目必须立足现有装备和技术,从中国国情出发,因陋就简,结合实际,以与时俱进和发展的眼光.不断综合新技术、创造新技术,搞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武器装备。”

  我国的靶机都是沿用原有的发动机.如果不立足现有装备,研制一种全新的发动机就需数百万元人民币。而赵煦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制一架靶机的成本仅百余万人民币,加上成功率等因素.这些年来,他们已经为国家节约了数亿元人民币,其军事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一位严谨的军内科技工作者.赵煦几十年如一日,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从中国国情出发,执着追求,大胆创新,探索出我国的无人机发展之路。使得我国大型无人机从无到有,从模拟型到实体型、从空域到速度域、从无线电遥控到研制出技术日臻完善和成熟的自主式可回收型靶机。四代大型无人驾驶靶机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集研制生产、试验试飞、提供使用、质量保障一体化的独特道路,为航/防空武器试验提供了有力保证。

  赵院士在科研领域求真务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长空一号靶机,1 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靶一五乙靶机.1 99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1 9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WYK一21 3型多目标无线电遥控系统,1 9 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WT一34 lI型无人驾驶坦克系统,200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无人机发展领域开拓创新的同时.赵煦也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他经常教育大家:“中国无人机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借鉴设计改进、突破提高、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仿制没有出路.国情、军情都不允许,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奋起直追,发展自己。”

  通过言传身教和培养,他造就了一支集研发、试验,生产、训练、保障为一体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锻造了”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团队精神,为后续无人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煦院士在无人机科研领域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充分展示了老一代军队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享誉军内外的一代名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无人机之父”。

  来源:《科学中国人》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