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80
2007年2月27日,一位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接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年青人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是科学家,不是院士,也不是某个领域里的科技人员,身穿蓝色工服的王洪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汽车返修工人。
与我国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并肩站在领奖台上的王洪军红着脸连声说:“真的没想到。”
作为全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工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工人创新专家”。一向以要求严格著称的德国专家在评价王洪军时也说:“他是一个顶尖的技术人才。”
王洪军,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技术工人,是怎样攀上了我国科技殿堂的最高领奖台?
令德国人折服的修复方法
1991年,王洪军来到成立不久的一汽大众公司,在捷达调整线做了一名“白车身”钣金维修调整工。“白车身”维修调整是一道重要工序,也是一个艰苦的岗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王洪军把生产实践作为提高技能、增长才干的课堂,他整天抱着十几斤重的高频打磨机,在废车身上练习,手磨破了,臂划伤了,他不在乎,经过反复的实践,逐渐摸索出压痕、划伤、波浪、坑包等表面缺陷的处理方法,得出了手掌放平,着力点集中,匀速运行,出手慢,回手快的结论。
王洪军把自己掌握的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归纳,创造出了50多项100多种简捷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
2003年4月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一汽大众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并在一汽大众进行大力推广。
当他用自己创造的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修复了被德国专家认定不能修复的车身时,德国专家惊讶了,亲自动手将修复处解剖、分解,反复检查,完全符合要求。但德国专家还是心存疑虑,又让一汽大众质保部门通过仪器进行全面检测,钢板厚度、结构尺寸完全合格,德国人折服了。
“手巧不如家什妙”
俗话说,手巧不如家什妙。钣金整修工具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合适的工具,连德国专家都玩不转。王洪军在掌握了钣金整修要领之后,便开始琢磨起制作工具来了。
王洪军自制工具的原因有三:一是进口工具价格高,一套10几件,就得四五万块钱;二是从国外订货周期长,两个月才能到货;三是品种不全,有些缺陷根本就无法修复。
刚开始时,面对质疑的声音,王洪军暗想:“不做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
开始做工具时是很难的。没有正式立项,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但领导和工友的支持给了王洪军极大的动力。
一次,老厂长张荣辉从德国回来时,为了给王洪军带一套工具作参考,行李超重了,他硬是把自己捎给亲友的一大包礼物扔在了德国机场,老厂长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王洪军。
“这套工具寄托着老一辈人的期望,这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王洪军说。
王洪军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侧围的钩子。开始因为着力点没有找准,力用不上。调整后又由于强度不够,一用力就变形。一次,他用这个钩子修门槛时,一使劲,钩子前端折断了。旁边的德国专家看到后说:“中国的,不好,德国的,OK。”
王洪军心里想,德国的能OK,中国的也能OK。于是他去技工学校请教老师,回到家里查资料经过反复试验后,第一件工具终于做成了,大家看着好,都抢着用。
德国专家听说小王的钩子做成了,也来跟王洪军借,用了之后,也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说:“Wang,Chineseok,too.”(王,中国的也很好。)
多快好省的“整修大王”
王洪军的钣金修复方法和自己制造的工具不仅在生产线及展车制作上得到应用,而且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也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2003年初,一汽大众公司从德国进口一批新车身,有1700多台未喷漆的“白车身”后轮罩靠近后门锁处存在表面缺陷。此位置有死点,有弧度,很难修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人无法修复,建议聘请国际知名的荷兰专家,但每台修理费用需2700元,1700台就是400多万元。
领导找到王洪军,希望他能攻克这道难关。王洪军一天一夜没合眼,在领导的支持下,组成了攻关小组,在报废车上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苦干了近一个月,1700多台“白车身”全部修复合格,为新车顺利投产立下了头功。
辉煌背后是汗水,岗位上最大的奉献是创新。王洪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德国大众集团专门为他发来了贺电:尊敬的王先生,我们为有你这样的优秀员工而深感自豪和荣耀,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第一人,您已经成为大众集团员工学习的榜样。我们高兴地通知您,您将作为“大众集团奥林匹克员工活动”的一员,出席2008年奥运会。
王洪军的事迹在厂区不胫而走,由于他发明的工具多,干的活儿多,因此很多人都说他是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
然而,王洪军却说:“我只有一双手,应该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手掌握‘中国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千手观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手观音”的“修炼”之路也并非坦途,从为所爱专业与父母争执到为完成工作“怠慢”亲人,王洪军为技术创新所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
同伴口中巧手倔强的“小能人”
今年37岁的王洪军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姐姐、哥哥都是教师,父亲希望他也能考上大学。但王洪军却另有所愿,总想当一名技术工人。他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他做的冰车,可以坐着滑、躺着滑、站着滑、多人滑,他是小伙伴们嘴里的“小能人”。
1987年初中毕业时,他不顾父母反对,考入了一汽技工学校。他刻苦学习,勤于实践,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说,当一名工人,学一门手艺,照样能为国家出力。
在工厂实习时,为了学好焊接技术,每天下课后,他用废料反复练习。老师、同学回家了,工人下班了,满身灰尘和疲惫的王洪军,十点多,才披着星辉步行回家。努力的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焊接操作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三年之后以优异成绩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汽车维修工人。
家人说他是一个倔强的人,倔强到几乎令人难以想象。但是正是这股子倔强让他在自己的事业中平添了几分执著和勇气。
徒弟心中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十多年来,王洪军带了很多徒弟,经他培训、听他讲课的人就更多了,很多人都成了钣金整修的专家,在捷达、宝来、奥迪、速腾等车型整修线上满是他的徒弟。
王洪军对徒弟要求严格,一有空就让他们在废件上敲出坑包,然后修平,一天要练许多次。有一回,王洪军的徒弟刘瑞,练得不耐烦,没有敲坑就说修好了,王洪军发现后严肃地对他说:“学技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糊弄它一时,它糊弄你一辈子。”这句话对刘瑞震动很大,从此像换了个人,别人修一个坑,他修俩,别人修两个坑,他修仨,终于练成了钣金整修的一把“好手”。现在刘瑞在宝来线整修班当班长。
尚国春是个农民工,原来是干点焊的,对钣金整修的活儿很有兴趣,一有空就跟王洪军学,为了教他,王洪军的手被他划了一寸多长的口子,小尚感到非常过意不去,王洪军说:“没啥,你要真学好了,我这口子就没白划啊。”
小尚很争气,在一汽—大众两届技术比武中,都拿了第一,被破格转为正式工,这是一汽—大众建厂十多年来从来没有的事。在王洪军的鼓励下,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尚现在正在读大专,又在学德语。去年小尚被评为一汽“优秀科技人才”。小尚说:“我一个农村孩子,如果没有我师傅,就没有我的今天!”
现在,王洪军的徒弟又带了很多徒弟,形成了200多人的高技能钣金整修队伍,成为干精品轿车的精锐部队。在很多徒弟的心中,王洪军是一座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妻女眼中爱岗如家的“大忙人”
奉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付出,王洪军对工作的付出让人感动,而背后家人的付出更加坚定了这个劳模的前进步伐。
2004年,一汽—大众在试产新车型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技术问题,加班加点成了王洪军的常事,有时下班回到家后也接到厂里的“救急”电话。赶上爱人上夜班,他就把3岁的女儿一块拉着,将车停在公司门口,把女儿锁在车里。
有一次,他在线上干了3个多小时才出来,打开车门一看,女儿已经哭成了泪人,对他说:“爸爸,你上哪儿去了,这么长时间,你不要我了?”王洪军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一摸孩子裤子都尿湿了,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他觉得对不起孩子,决定周日带孩子去公园,但是到了周日他却又出现在工位上。
王洪军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用户修车,许多人慕名而来,他总是有求必应。像宝马、凯迪拉克这样的豪华车他都修过,长春有车族很多人都知道王洪军,他每年义务修车近百台。
当奖章挂满他的胸前时,王洪军平静地说:“荣誉是别人赋予的,功夫是我们自己的,有了功夫,人活着才会塌实。我和我的工友们说好了,一定要让创新的旗帜插到每一个工位上。”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