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王向东:运动员背后的“技术员”

王向东:运动员背后的“技术员”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159

  一张俊朗的圆脸,笑容和气。他是戴眼镜,衣着随便的“学院派”,也是浅棕肤色,身轻体健的“驴友”。

  35岁的王向东,辅助中国射击队的技术训练整10年,在“运动生物力学”这个领域,已是中国的青年专家。照片中,站在他身后,准备举枪瞄准的正是2008年新科奥运射击冠军郭文珺。

  王向东长年累月在国家射击队和国家举重队做科研,帮助运动员改进技术,提高成绩,分享了中国健儿奥运夺金的荣耀。但直到大学毕业前夕,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职业是什么。

  物理尖子转投体育科研

  王向东走向体育科研是一条充满偶然的道路。他是铁路职工子弟,在太原铁一中上学。“中学第一次物理考试拿了满分,之后就喜欢上了物理。”初中和高中两位出色的物理教师让他保持了这份兴趣。1991年9月,他进了山西大学物理系,读理论物理方向。

  大学毕业后他准备考研,考中科院吗?单位同宿舍有人去北京体育学院访友,回来介绍说那里有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系,怂恿王向东去考考看。一方面是为了远离纯理论的枯燥;一方面是早就对体育感兴趣,王向东赞成了这个提议。“运动生物力学”专业,是物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结合。考研科目中的高数和力学,对于一位物理系毕业生不在话下,当年考分够了,单位却不放人。北体面试他的老师,是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书记张瑞华。“大概是看我政治上没什么问题,人也老实。她最后决定,没有档案也可以先来上学。这种做法风险很大,在北体也没有先例。我能进北体,首先感谢的就是张书记。”一扇新门戏剧性地为他打开。

  射击队来了个年轻人

  1997年,读硕士的王向东开始跟随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卢德明先生在国家射击队做课题。当时为了备战1998年亚运会和2000年奥运会,国家队从芬兰购置了一套激光瞄准系统。因为它的测试结果是用曲线表达的,读起来很麻烦,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很少使用。

  在射击队科技部主任刘臣宽的支持下,王向东与同事改装了系统。他们对数据做了大量挖掘,用瞄准状态、击发时机、持枪稳定性和瞄扣配合4个指标,建立了一个射击技术特征模型,用线条表示运动员动作优、良、中、差4个技术等级,教练员通过电脑,能清楚地看到运动员上靶、瞄准、击发等肉眼看不到的技术细节。运动员每打完一枪,就将电脑上的数据与自己的感受比一比。同时,在系统内还能找到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对运动员提高运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帮助很大。

  一干就干到临近硕士毕业。射击队的领导欣赏王向东的认真和勤勉,准备用优厚福利将他揽入帐中。另一面,卢德明老师希望他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继续学科的建设和传承。他遵循了老师的意见,来到体育总局的科研所。在这里他依然勤奋异常,黎明即起,倒四次公交车,八点前赶到单位,从不延误。

  备战下一届奥运会

  王向东不仅关心如何将科学应用于竞技体育,更关心本学科的发展。他这几年最为高兴的事,一是在2006年拿到了北体的博士学位,二是参与组织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大会。繁琐的手续,关键的经费问题,他都得为之劳心。“和厂商打交道、拉赞助是一种新的体验,也很有意思。”最终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清的领导下,依靠科研所团队的努力,成功的举办了第23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大会,让他很有成就感。他是一个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

  王向东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刘学贞教授如是评价他:“很聪明,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在北图查阅外文资料时,他发现对普通中国人的某些运动生理研究缺乏数据,便钻研其中,选择了《中国青年人六大关节肌力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有助于在年轻人中选拔体育人材,填补了相关空白。

  在体育总局科研所工作期间,他又利用参与奥运备战的机会,推进学术攻关和数据收集。他参与的跳水课题和射击课题分别获得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一等奖和二等奖;2004年他参与的举重课题获总局奥运科技攻关二等奖。同年,他作为课题组成员获得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朱建华夺冠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有了一个小高潮。现在的科研水平,已经超越了那时。但这门学科还是缺人才,许多人对它很陌生。”王向东当下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着眼于备战下一届奥运会,同时着手全民健身和运动装备的研究。“所有取得的成绩都与科研所领导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得”,体科所给了王向东足够大的空间,让他充满了感激和信心。这位体育人背后的科研人,每一天过得都很充实。

  · 人物档案

  王向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2006年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学位。

  他在助理研究员岗位期间,作为课题组的骨干和课题组负责人先后参加了3项国家级、7项部委级和2项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组长负责的项目主要有5个。在2002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举重运动技术的数字化三维建模与仿真研究》和2003年体育总局科技攻关计划《举重运动技术诊断系统与专项肌力评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中担任分课题的负责人,主要负责举重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和敏感技术参数的确定。在2003年体育总局科技攻关计划《体操难、新动作技术的研究与改进》课题中担任课题组长,全面负责体操6个单项的科技攻关。同时还在两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中担任课题组长。

  《2000年跳水奥运攻关课题》《射击技术动作规范化研究》《女子举重备战奥运综合攻关》,分别获得了奥运科技攻关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运动员身边他是知识分子,爱好读书和集邮;在知识分子中,他健康的体魄又像一个运动员。中学时他就显露了对运动的爱好,尤擅长跑。大学时他是体育部长。喜欢体育是他走进北体的最大原因。现在工作后,他依然钟情户外运动,常常带着相机去爬山。

  · 他眼中的奥运之最

  “射击队运动员对自己要求最高”

  北京奥运会开赛,长期离家的王向东终于能回家休息了。他也去现场看比赛。射击队的比赛让他最为牵挂。朱启南拿到银牌落泪的时候,他的心里也跟着难过。“射击队的运动员的自我要求是最高的,所以拿不到第一也会伤心。”王向东说:“射击比得不是技术,而是境界。每一个运动员从预赛到决赛要打几十枪,往往一枪不慎,就像埃蒙斯那样被翻盘。这是最煎熬人的一个项目。”至于女子举重,他轻松得多:“没有问题,肯定是我们拿金牌。”

  “陈艳青的杠铃上升轨迹最漂亮”

  在体科所,他同时研究射击和女子举重,两个项目可以用相似的试验技术来研究。一种技术手段是测力平台,运动员站在上面,可以测出其对地面压力的大小和人体重心晃动轨迹;另一种是光点摄像,将光点附在运动员和器具上,在其运动时拍摄下光点的轨迹。它们可以帮助描述运动员的姿态变化。

  举重的一个基本要领,是杠铃须沿着一条纵轴提升,如此才能少做无用功。过去的科研弄出一大堆数字,教练看不懂用不上。王向东提出了杠铃轨迹自动识别的创意,找软件所开发了一套系统。这回教练和队员能清楚地从电脑上回看杠铃的运动,十分高兴。“陈艳青的杠铃上升轨迹最漂亮,近乎完美。”王向东说。

  兼顾科研的同时,开动脑筋,把抽象的数据直观化、实用化,王向东的这一特长,让他和教练们的配合十分有效。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他再次来到射击队。现在,他手上的武器除了激光瞄准仪,测力平台和光点摄像,又多了一个“肌电测试”。它可以精确测量肌肉活动状况。测出优秀射击运动员射击用到的从斜方肌到指浅屈肌的8块肌肉的工作贡献率。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刘舒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