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12-03-11 浏览量:226
隋鸿锦累了。
微微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他想歇息一下。然而,似有潮水翻滚,让他无法安眠。
与“塑化人体”结缘的日子里,他似在天堂地狱间辗转,体味着悲辛胶着。
他恨过。为了“塑化”,恩师与他反目成仇。他在官司纠缠中难以自拔。
他悲过。为了“塑化”,他忍受众人的非议,甚至做好一心赴死的准备。
那是一段怎样的时光啊?
他彻夜难眠,不停上网打扑克,折腾得自己精疲力尽,方能倒头睡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难以忘记又必须忘记。因为他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他笑过。为了“塑化”,站在解剖台上,看着学生不被福尔马林灼痛眼睛。
他醉过。为了“塑化”,生命奥秘展中,观众惊讶的眼神和留恋的脚步。
他愿意,在争议甚至阴谋中挣扎;
他愿意,在不解甚至谩骂中独行。
他就是他。
他是水下向日葵。
他在黑夜中绽放光明。
师从“塑化之父”
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室里,苍白、冰冷、散发着刺鼻气味的人体标本,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
解剖教研室主任隋鸿锦,走到解剖台前,立刻被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熏得泪水涟涟。
他注视着学生们。他们,每一个,同样是泪流满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被福尔马林灼痛眼睛。”回忆解剖之苦,隋鸿锦很是无奈。
腐败,自然界的重要过程。当生物学标本暴露在空气中,会出现相当程度的皱缩变形。
图为隋鸿锦教授检查标本质量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求一种合适的标本保存技术。
1992年,隋鸿锦在当时的大连医学院当助教时,一封收件人为“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德国信笺转到了他的手里。
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封普通的学术交流函。然而,他似乎看到了什么:如果,真有一种技术,能够使解剖教学摆脱使用了几百年福尔马林的两难境地,那是怎样的情景?
隋鸿锦向教研室主任张书琴教授和校领导提出,去德国学习生物塑化技术,并给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者——哈根斯博士回了信。
当时,为了推广生物塑化技术,哈根斯向世界各地医学科研单位发出了500多封信,其中向中国发出了30余封。大连医学院的回信是最专业最认真的。
哈根斯被大连医学院的热情感动。1993年,在考察大连医学院标本技术后,哈根斯决定把这里作为其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
1994年1月,隋鸿锦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一解剖学研究所,师从哈根斯,开始了“生物塑化”之旅。
把“塑化”带到中国
学成归来,隋鸿锦在学校的帮助下,投入到生物塑化技术与应用研究。
他一直与哈根斯保持联系,甚至提出合作请求。但是,哈根斯,这位生物塑化大师,对其学员的技术不屑一顾,断然拒绝了。
1995年,哈根斯再次来到大连,看到隋鸿锦制作的的生物塑化标本时,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的进步。
1996年12月,哈根斯与大连医科大学合作,成立了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
隋鸿锦成了该项技术在国内推广的第一人。
搞生物塑化,隋鸿锦付出了诸多牺牲和努力。
1995年,香港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来大连访问,在参观了隋鸿锦的标本制作技术和解剖学术成果后,邀请隋鸿锦到香港大学医学院读博士,并提供一年12.8万港币的奖学金和住宿条件。这对当时只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月薪只有300元左右的隋鸿锦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他毅然拒绝了。他要继续他的塑化研究。 他开始了3年漫长的熬夜经历,平均每天晚上只睡四五个小时。
哈根斯被感动了,投资1亿多元,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体生物塑化有限公司。
隋鸿锦把生物塑化技术带到中国,让师生上课时不再流泪。但在公司成立那天,他流泪了。
威胁与决裂
在与哈根斯6年的合作中,由于看法相左,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
对于哈根斯把人体塑化标本作为行为艺术在世界制造轰动效应的做法,隋鸿锦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塑化技术的医学和科普价值。
2002年5月末的一天,在隋鸿锦告知哈根斯决定辞职并交接工作后,哈根斯反复威胁他必须放弃塑化事业,否则两人就是势不两立的敌人。
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回答是否定的。
“是做人的天壤之别。”隋鸿锦称。
“我知道你最喜欢你的女儿。我警告你,你要小心你的女儿和你的妻子!”哈根斯坐在隋鸿锦面前直盯着他。
隋鸿锦性格温和,总是平和地对待各种人和事。但是,这一次,哈根斯激怒了他。
他拍案而起,怒目圆睁,紧紧地盯着哈根斯,一字一顿: “对于我,你怎样都可以,我们是男人,可以进行男人间的较量。但是,你拿我的女儿和妻子威胁我,一下子抹杀了你我的友情。从今天起,就从这一刻开始,你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诞生了!”
2004年,隋鸿锦创办了大连鸿峰生物有限公司,主营生物塑化标本制作和展览。
在非议中前行
为了推动中国生物塑化技术的发展,2002年,隋鸿锦开始筹备国内的第一个展览——“人体世界”科普展。
展览在申请过程中,得到了卫生部和中国科协批准,保证了正规性和合法性。
2004年,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鸿峰生物承办的“人体世界”科普展览在北京展出,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塑化人体标本走到国人面前。
展品全部是隋鸿锦使用生物塑化技术保存的人体标本。
这些标本,涵盖了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等人体系统,包括正常解剖标本和各系统部分常见疾病的病理标本。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同期展出的20具整体标本。这些整体标本,有着不同的主题,被设计成具有动感、美感的生活化造型:有思考者、下棋选手、投篮手等,极大降低了人们对人体标本的恐怖感,使观众有机会对人体结构仔细观察,从容地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健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的薛社普教授,为展览同期推出的科普书籍写了序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也欣然题写了展名。
“我希望,通过展示这些客观世界的人体结构,向公众进行医学健康的科普教育,让观众了解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对肌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的早期认识,自助就医、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隋鸿锦说。
美好的理想,良好的初衷,未能阻拦一些人的指责、猜疑,甚至谩骂。这次展览,让隋鸿锦遭受了暴风骤雨般的压力。而此后的展览,办一次赔一次。可谓悲喜交加。
无奈之下,隋鸿锦只能用国外展览赚的钱来弥补国内展览亏空。“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领先社会意识的进步。”他多有感慨。
观众是最大鼓励
经济的窘迫、舆论的讨伐,隋鸿锦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在这期间,他看了一本书,讲的是西班牙的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因为解剖尸体被判了火刑的历史故事。
“那时候,我就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
即便如此,他仍初衷未变、江山未变、本性难移。
“虽然有100个理由放弃,可我总能找到101个理由坚持。”在每一个因为压力而不眠之夜,他对着电脑打扑克,直至眼睛睁不开为止,一手好牌技都是那时候练就的。
“新事物的出现,有反对、不理解,都是正常的,不是该停下来解释,而是不断做下去,在发展中寻求理解。”隋鸿锦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2004年至今,鸿峰生物在全世界26个国家的60个城市开办了生物塑化展,参观人数近2000万。
随着隋鸿锦的生物塑化科普展相继在南京、合肥、成都、襄樊等地举办,指责声和质疑声逐渐得小了,理解和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很多观众感受到了科普的力量,绝大部分观众都对自身健康、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还有一些观众要求死后捐献遗体用于展览。
那些写在展览留言簿上的鼓励的话,让隋鸿锦感动不已。
“在北京的展会中,有一件小事,很让我欣慰。”隋鸿锦说,有一天,北京一位市民带着全家人观看了他的展览。走出展厅后,这位市民掏出香烟点着,就在他准备深吸一口时,小女儿说,“爸爸,你没看见展览中那个吸烟的肺标本吗?你想让一家人都有那样的肺吗?”这位市民一惊,马上摁灭了香烟。
概念之困
2006年,卫生部、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尸体出入境和尸体处理的管理规定》,给隋鸿锦平添了烦恼。
该规定明确指出:严禁进行尸体买卖,严禁利用尸体进行商业性活动。其中所称尸体,是指人去世后的遗体及其标本(含人体器官组织、人体骨骼及其标本)。
与此矛盾的是,由于解剖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国内很多医学院校普遍都在进行人体标本的采购,有关人体标本采购的政府招标经常在各地举行。
如果严格执行九部委文件,将医学院校采购的“人体标本”等同于《规定》中定义的“尸体”,这种政府招标工作就要被归属为“违法行为”。
通过政府招标进行标本采购的学校或科研单位成为“违法单位”。
如果不进行此类人体标本采购,我国的解剖教育事业甚至医学教育事业将走向穷途。
“医学院校解剖实验室主任很难,要么不能工作,要么一工作就是违法。”隋鸿锦说,为了不触犯法律,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和各医学院校联系交换标本,“如果不明确人体标本的概念,我们的工作将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对手的诬陷
做做标本,办办展览,日子在忙碌中度过了。
当隋鸿锦即将把哈根斯的恐吓忘记之时,哈根斯行动了。
由于鸿峰生物的崛起,打破了哈根斯在国际上对此技术的垄断。为了扭转局面,哈根斯开始以不正当方式压制对手。
2008年2月7日,中国农历春节,正当隋鸿锦沉浸在节日喜悦中时,电话响了,是隋鸿锦的合作伙伴、时任美国第一展览公司总裁打来的,“我刚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采访,他向我出示了9张照片,照片上有几位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尸体,ABC指责你的公司把这些尸体做成塑化标本,而且在纽约的展览上可能就有这些塑化标本。我觉得你有责任说清楚你和这些照片的关系。”
接到电话后,隋鸿锦放弃休假,和公司员工一起为了捍卫真相与荣誉,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取证过程。
ABC曾表示,从展览标本头部表面看到有小孔,认为人体标本有可能是被枪击的死刑犯。
隋鸿锦和员工们决定,从这个问题入手。由于他们一直坚持对每件标本进行详细记录,说明小孔成因并不难。根据资料,隋鸿锦认为标本头部的小孔和弹孔有3点区别。第一,标本固定使用的钢筋直径为6毫米,小于子弹直径(7.62毫米);第二,子弹射出口对头面部的破坏严重,与展出的标本有明显区别;第三,在标本的头部内,经常有保留的用于固定的钢筋。隋鸿锦将这3点区别配上图片发给了美国第一展览公司。
2月16日,ABC电视台世界知名栏目《20/20》播放了他们对一位匿名人士的采访,此人表示曾受隋鸿锦的指令在中国从事黑市尸体交易,在从事交易的过程中拍下这些死刑犯照片,并出示了一封介绍信。隋鸿锦发现介绍信上赫然出现的是大连某生物塑化单位的印章。看到这些,他断定这次事件是哈根斯导演的,因为介绍信上的印章就在对方手里。
“我意识到,这是有人为商业利益,不惜对我公司及个人进行诬蔑陷害,这个骗局一定要揭穿。”
由于《20/20》的播出,造成第一展览公司股票暴跌,使他们一度想与隋鸿锦解除合作关系。为进一步达到阻止鸿峰生物发展的目的。哈根斯在复制并散发《20/20》节目CD的同时,和反华组织建立了联系,连续炮制多篇文章攻击中国人权,还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鼓动当地议员抗议人体展览。
在这段时间里,隋鸿锦和他的团队多方搜集证据,寻找到了《20/20》节目中的关键证人——匿名指证者孙某,出于良心的不安孙某撤回之前的陈述,证实他的老板哈根斯曾收买他,让他向ABC撒谎。孙某还证明,2005年,哈根斯授意他做了假的请愿书和抗议信,这些伪造的文件都是为了阻碍鸿峰生物即将在美国举办的人体展开展。
拿到证词后,隋鸿锦将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的ABC和哈根斯告上法庭。经过艰苦的法律交涉后,不久,ABC要求与隋鸿锦签订和解协议。
奋斗的十年
随着官司的胜利,隋鸿锦的公司队伍在不断壮大。
2008年6月,隋鸿锦和他的学生们把工作地点迁到了旅顺。
“在德国留学时,一位日本学员的一句闲谈话,深深震动了我。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看,这里所有学员用的摄像摄影机,几乎都是我们日本的。’”隋鸿锦说,就是这句话一直坚定着他研究中国自己的生物塑化技术的信念。
在过去10年研究中,为了将这一技术完全国产化,隋鸿锦进行了无数次实践论证。如今,无论是进行生物塑化的药品还是设备,全部都实现了国产化,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国制造”。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人体塑化标本的制作周期从1年多缩短到8个月。
“我们掌握了最核心的生物塑化技术。我不敢说我超过了老师,因为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与完善,但我们确实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鸿锦说。
为捐献者树碑
在不断提高生物塑化技术的同时,隋鸿锦在为遗体捐献事业奔走。
2011年4月1日,大连市开建了第一座遗体捐献者纪念碑,让青石永刻捐献者的名字,留传他们的爱与勇气,接受身后生者的黄花。
“我国公众遗体捐赠的热情远不及发达国家,这一点我可以理解。”隋鸿锦说,“遗体捐献是最无私的捐献,完全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作贡献。”
隋鸿锦表现出对捐赠者及其家属的崇敬和感谢。
“其实,最该感谢的是捐赠者的家属,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周围人的非议、祭扫无门的悔恨,常常会让他们陷入深深的自责。”
建立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既是对捐献者家属心理上的安慰,又可以让他们彼此相识,互相交流,唤起人们对于遗体捐献的思考。
单纯的快乐
今年4月7日,由鸿峰生物提供全部310件展品的大型健康科普活动生命奥秘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展。
此后的两天里,《大众科技报》和《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隋鸿锦。
“从小我就爱到博物馆玩,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建成一个大型生物标本博物馆。”
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身体快要从椅子上弹起来。
“当找到一种新的标本时,我便向梦想迈进了一步,那种喜悦是你们无法体会的。”
经历了苦辣酸甜,隋鸿锦单纯依旧,执着依旧,快乐依旧。
站在空旷的大厅里,他的身影有些孤单。但在握手的瞬间,记者分明感到,他触摸过冷冰尸体的手是暖暖的。
或许,手的温度,源于追逐梦想的狂热;
或许,手的力量,源于祈祷事业的成功。
他恨过。他悲过。他笑过。他醉过。
十年悲欢,他愿意,在争议甚至阴谋中挣扎;
十年悲欢,他愿意,在不解甚至谩骂中独行。
他就是他。
他是水下向日葵。
他在健康科普活动生命奥秘展中,无疑也在展示自己生命的奥秘,因为,他仍然在夜与昼中前行,因为,他仍然在悲与欢中共鸣。
事业使然?性格使然?生命使然?
然与不然,是与非是。
他在黑夜中绽放光明。(李玉成 陈 萌 李建荣)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