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一个支点撬起千亿产业”的辩证——山东转型之平台支撑
“一个支点撬起千亿产业”的辩证——山东转型之平台支撑
信息来源:山东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3-22
浏览量:49
“一个支点撬起千亿产业”的辩证
——山东转型之平台支撑
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划一,犹如队列齐整的盔甲战士。从去年10月底揭牌至今,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已经运行4个月。实际上,在前三个月里,济南中心已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所、中国海洋大学进行了合作,并服务于3项国家“973”课题,6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此外,与山东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对接应用正进行地有条不紊。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的落地开花,是山东省建设创新平台支撑经济转型的片段之一。以此为代表,一大批代表高精尖科技的大平台建立起来,人才聚拢起来,项目集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
掌声过后,人们的脸上分明洋溢着对创新平台支撑作用的由衷赞叹。这是2月16日,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现场,省长姜大明的一席话点燃了会场的气氛,“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科研开发取得新成就,国家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启动运营,全国首条高端集成电路存储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30家和10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平台是什么?平台是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平台是一个支点。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在山东,我们看到,凭借着一个个重量级的支点,一个个数百上千亿的大产业被撬动起来。
经济大省的人才之忧:建平台引人才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山东省上下运筹帷幄,积极作为,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迈上四万亿元、三千亿元、两千亿美元新台阶,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山东省也面临着两大历史机遇,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的发展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个省,两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全国并不多见。而以“一黄一蓝”这两大国家战略为引擎,山东加快了“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
不过,山东省也面临着尴尬,那就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山东省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与之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符,特别是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个问题背后,实际上还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就全国来看,不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分析,这个经济大省的人才之忧都具有典型性。
首先,全省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偏少,与沿海发达省份如江苏、广东等存在较大差距;再者,大院大所的人才数量不够多,人才质量不够强,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同时,部分科研单位在人才方面投入不足。这些问题亟须解决。
怎么办?
“项目落地,产业发展,需要有载体承接,形成辐射带动。”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认为。这里的载体,就是创新平台。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出台有关政策,强调平台重要性。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被单独成段,“支持源头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分别予以详细阐述。
作为具体的运作者,山东省科技部门将平台建设作为解决人才问题的抓手。坚持把平台、项目、人才相结合作为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有效形式,把部门和系统的资源集中向高端人才倾斜,有效发挥了人才的智慧和才能。
就在去年,通过三大动作支持人才,支持平台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每个专项都要求有一个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撑,全年安排重大专项72项,资金2.5亿元,吸引和带动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投身于重大专项中;——突出支持青年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各类基础类计划资金规模快速增加,今年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重点支持21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创业成才,每人给予50万元的支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7项,资金3776万元;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投入1600万元,对320名博士给予了科研奖励支持;——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把科研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作为科技计划、科技成果评审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完善项目数据库、集中资金加大对项目的连续支持等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平台撬起千亿大产业:医药平台的启示
创新平台对山东经济转型的重要性,管孔窥豹,从新药大平台的运作过程,可以看出。
被誉为医药行业“黑马”的济宁辰欣药业,近10年来保持着年均销售收入和利润40%的增长率,这要远高于全国医药行业平均增长率;力诺宏济堂制药已经建设成为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麝香酮生产基地……一个个医药巨头,在齐鲁15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矗立起来,而与之呼应的,则是山东省医药产品销售收入连续6年全国排名第一的傲人姿态。
“从2006年至2009年,我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保持了年均22.2%的增幅,医药行业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3.2%升至3.8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提升。”4月,在山东省有关部门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的有关汇报中,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表示。
但山东省医药产业同时也存在着医药品种以化学药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企业 “小、散、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知识产权药品少,缺少高端创新人才团队等问题。
刚开始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并没有规划在山东建设“国家新药大平台”。前者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其中建设“国家新药大平台”是专项的重点内容。作为我国制药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山东省医药产业亦面临着缺乏高端创新团队、重大新药创制能力低等问题,建设“新药大平台”正可谓对症下药,但在现实中,这个医药大省却险些成了旁观者。
面对困难,按照山东省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署,山东省科技厅牵头整合了山东大学等6家山东省医药领域的优势科技资源,组建了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其建设目标是:以济南高新区为重点,建成以“一区、六基地、二十个示范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药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不断加强与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衔接,“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成功通过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的答辩,最终成功争取“国家新药大平台”落户山东。
自2008年实施重大专项以来,该省医药产值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山东规模以上医药企业761家,完成销售收入1691亿元、利税251亿元、利润17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56%、32.4%、31.17%,3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连续7年领跑全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行业之一。
平台集成创新资源:平台、项目、人才“一个不能少”
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山东省科技厅始终把构建创新平台,作为人才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和载体。
——积极打造区域创新平台。新建设了烟台、济宁、临沂3家国家级高新区,以及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总数分别达到8家和3家,高新区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7人,泰山学者47人,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60余个。
——继续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纳入部省共建议题,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落实了3亿元一期二批工程建设资金,科技部给予2000万元启动资金,工程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分别达到30家、10家和75家,成为企业引进人才和智力的重要载体。新增院士工作站69家,进站院士81名,院士在山东转化了一大批重要技术,取得了显著效益。
——积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济南、潍坊等地布局建设了动漫、新药、汽车仿真等8个重点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服务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改革创新科研院所体制机制,通过培育药科院、建科院等一批创新实体,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建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创新队伍。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