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3-26 浏览量:70
刘佩海 本报记者 李慧颖
很多时候,我们一谈到黑龙江的经济,就要谈到黑龙江的企业,所以,也理所当然地在很多时候将黑龙江的经济落后与黑龙江的企业发展速度不够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黑龙江的企业发展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创业意识不优……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一下,其实,我们黑龙江的企业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也不缺少创新人才,同样也不缺少创新创业的资本,缺少的是一种机制、一种环境、一种氛围。
不是吗?
大庆油田的“三超”精神就是中国企业创新的典范,形成于我们这片黑土冻地,而昭示于中华大地。
建龙集团为了招智引才,建专家公寓、培育创新团队,让传统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我们拥有一批在龙江大地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这样大中型国有企业,他们依靠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还有着像华工机床、精达测量、日上仪器制造等一大批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由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成功的企业证明了龙江有企业创新的精神,不乏企业创新的典型,且集聚着一大批创新创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本刊编发一组龙江企业创新案例,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启示。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铸灵魂,“三超”精神叫响油田世界
“大庆油田以往的辉煌离不开自主创新,大庆油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自主创新。”“希望同志们继续弘扬这种精神,瞄准更高目标,攻克更多难关,使大庆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发挥更大作用。”胡锦涛总书记一句话,激发科技人千倍创新创业热情,“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叫响油田世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项目一举摘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该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唯一一个通用项目特等奖,是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获得的第一个通用领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继青藏铁路工程之后,2000年以来第二个通用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两弹一星”共同载入中国创新史册,这是我们龙江科技最大的骄傲。
这个项目的奖励昭示着大团队的创新能力。49件国家发明专利、88件实用新型专利、28件技术秘密、9件软件著作权、322篇论文、6部专著、52件新技术标准,就是这个由3000多人参加的研究、试验、推广一体化的创新大团队攻坚克难,持续艰苦战斗而实现的。
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分散剩余油定量描述与精细采油配套技术”,引领世界三次采油技术发展的“聚合物粘弹性驱油理论及聚合物驱高效开发技术”,首次揭示的“大型陆相坳陷盆地负向构造带的油气分布规律”与创新的“薄砂体精细找油技术”,创新实施的“超大容量多样化注采液处理利用配套技术”已成为支撑大庆油田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的新一代技术,使大庆油田累计产油6.8亿吨,累计增油5774万吨,主体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10—15个百分点,并带动了我国石油开采、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建机制,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
建龙钢铁公司总经理游建雄在2012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的发言中说:“作为一个传统产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几年,建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相结合,以创新驱动进步,以质量创造优势。
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设立了相关专业技术员岗位和责任工程师,从四川攀钢引进了黄正全,从宝钢引进了李爱佰等技术专家,这些专家成为公司新产品开发团队的核心力量。企业还明确科技项目中大学生的参与量,通过“传、帮、带”和“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岗位练兵比武等措施培养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薪酬和奖励上企业向技术岗位倾斜,设立产品开发奖,修建专家公寓和技术人员周转公寓套房,为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提供了待遇环境。公司共有员工5049人,大学以上科技人员为1887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占企业人数的37.37%。公司科技研发人员66人,占企业人员数的13.25%。
人才支撑企业加快技术与产品的持续创新,公司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2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专利196件,获授权专利55件,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投入科技经费4.3亿元,占总收入的4.24%,当年为企业增加产值3.42亿元,创造效益1.38亿元。其中与俄罗斯合作“高铬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和钒钛铬分离提取关键技术”项目在2012年1月正式投产,年可创效益1亿元。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厚根基,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是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持续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升级的宗旨。集团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为己任,以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为重点,建立了以“基础科学研究、工程研究化研究、产业化研究、批量化研究”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被国家认定为创新型试点企业,使传统产业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企业设立了“突出贡献专家”、“总经理科技特别奖”、“公司科技进步奖”、“科技拔尖人才”、“基层创新奖”等奖项,给予一次性奖金发放和年金等奖励。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专有技术评定与管理办法》,每年申报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近百项。30多名海外高端人才在一重的新技术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从海外引进“千人计划人才”4名,利用一重大连设计研究院、天津研发中心、能源装备科学材料研发中心等几个窗口新招聘本科、硕士1200余人,博士20余人。
企业科技投入由“十五”末期的1.3亿元增加到“十一五”末期的4.8亿元,增长了近3倍。自主开发出世界领先的15000吨锻造水压机、国内首套1780mm冷连轧机组、2150mm宽带钢热连轧机组、超大型加氢反应器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年商品产值从十几亿元,成功站上了120亿元的历史平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6.5%,位居中央企业第三位。企业成为央企唯一连续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在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中获得科技创新、管理进步两项特等奖,是装备制造业唯一一家获得两项殊荣的企业。
黑龙江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
强研发,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黑龙江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大力实施产学研用合作战略,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电缆工程技术研究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成立了“黑龙江省光辐照交联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电缆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术研发机构和高层次人才研发平台,联合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新产品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电线电缆、电缆材料制造企业,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电缆行业第一家“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省科技厅评为首批“黑龙江省创新型企业”。公司总资产、年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0.82亿元、1.2亿元,分别增长到2011年的4.5亿元和5.5亿元,销售收入年递增30%以上,新产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
近年来,企业用于产学研技术开发的投入就达6000余万元,使得企业研发中心现有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拥有各类科研仪器和中试专用设备118台套,专用实验室28间,中试基地两个。通过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3名、硕士7人,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技术研发人员47人。承担国家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黑龙江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
公司承担的“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采用紫外光辐照交联技术和膨胀型阻燃技术的轨道交通用电缆开发”项目成功地开发出耐温等级高、使用寿命长、低烟无卤阻燃、耐水、防鼠、防蚁等高性能轨道交通用电缆,使企业获得综合经济效益2.5亿元,上缴利税3750万元,带动了我省电缆料生产装备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企业制订的紫外光交联电缆产品标准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
齐齐哈尔华工机床有限公司——
重人才,创新团队成就创新企业
在我国众多的机床行业中,华工机床是仅有150人的小厂,如何能发展,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答案是创新的人才成就了创新华工之梦。创新在华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华工坚持不懈的发展理念。华工的每一名员工都知道,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华工机床设立了由22人组成的专机研究所,但华工机床参与专机设计的人员不仅是这22个人,在150人的企业里,从事研制专用机床的科技人员达到80多人,所有的现场工程师、工艺人员、装配工人、电气工程师都是机床的设计人员。
华工机床有着从一机床、二机床等大企业退休和有大量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华工机床从不以此为选拔人才的出发点。“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职称看技术”,“不唯资历看业绩”,“不唯身份看素质”,在华工的新产品研发技术会议上,普通的员工也可以对高级工程师的设计方案提出否定意见,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参与创新。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业大学、国家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企业培养了一批属于自己的重要人才。设计部的郭长升,大专学历,职称仅是助理工程师,入厂不到三年,却得到领导们的认可,放手让其从事大项目主机机床的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华工机床的主要设计人员。他独立研发LYXMK/20B数控低倍试样铣磨一体化机床,解决了钢坯低倍试样铣磨一体化加工的难题,得到世界500强企业宝钢钢铁公司的高度赞誉。
靠着创新的人才与人才的创新,企业先后研制了24个新产品,迅速掌握了当前国际上机床控制与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企业所承担的省科技攻关计划“冲击试样加工中心应用虚拟、视觉、运动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钢铁行业冲击式样加工能耗大、效率低等问题,为我国钢铁行业节能降耗做出了贡献。
哈尔滨精达测量仪器有限公司——
高起点,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坚持高起点,依靠自主创新,高起点掌握核心技术,是哈尔滨精达测量仪器有限公司成立十年来没有秘诀的创新创业之道。
十年前,公司成立之初,在没有一张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和重庆宗申摩托科技公司签订了合同,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电子展成式齿轮测量中心研制,并提供用户使用。到现在,公司采用代表齿轮量仪发展潮流的多项最新技术及本公司的专利技术生产的JA型齿轮测量中心系列产品,最大测量齿轮直径达到3米,可直接和国外产品形成竞争,最小测量模数达到0.3mm。精达人说:“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高起点创业,才能有核心竞争力”。
2003年9月,国内一家军工企业需要订购一台测量直径超过400mm的齿轮测量中心,国外同规格的产品要二、三百万,国内也没有其他厂家提供,公司又是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承担了这项任务。在三个月的期限内把产品提供给用户,同时把产品规格扩大到450mm,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胆识?因为企业团队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习惯。公司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企业没有采用如步进电机等开环技术的过渡,而完全采用全闭环数控技术,在防撞测头,高精度轴系、位置校正等技术方面采用自己的专利技术。象设计齿形(齿向)、“K”形图、鼓(凸)形、三压力角评定等国外量仪最新的齿轮误差评值技术,用户需要,企业软件马上就可以添加,甚至一些特殊零件的特殊测量功能需求,随时为客户实现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十年高起点创新,精达已经成为量仪行业品牌,公司的齿轮测量中心是国内最先技术成熟并且形成批量销售的产品,仅浙江双环就有8台精达产品同时在齿轮生产线上应用。
大庆市日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促转化,技术优势就是拳头产品
大庆市日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成立之初,产品种类单一,销售额不足50万元,员工仅有5人,发展到现在拥有产品四十多种,三项产品世界首创,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两次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拥有十项专利技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这些成绩得益于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在发展中能够不断自主创新,把最突出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拳头产品,并成功地进入市场。
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几所重点理工院校的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与齐齐哈尔大学合作研制出血液五元素分析仪,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气相色谱仪项目。企业还成功地开发了液态烃闪蒸气化取样进样器及智能抽油排加液装置、医药领域用的血液中五元素测定仪和电厂领域使用的铜铁离子分析仪、“晨曦2010”、自动冷滤点测定仪、绝缘油介电强度测定仪、抗燃油自燃点测定仪、雷德法汽油饱和蒸汽压测定仪、电炉法残炭测定仪等十几项高新技术产品,每年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约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集中力量将这些新产品推向销售市场,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不仅为公司快速发展培育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国内外空白市场的弥补及中国化学分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司曾受邀参与GB/T3727-2003《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水的测定》和《工业用丁二烯中微量水的测定》的标准修订工作并提供了核心分析技术,使得我们的国际测量精度比国际标准高出十倍。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