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广东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3-29 浏览量:22
昨天(27日),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公布2011年度获奖成果,反映了我省自主创新的新突破。
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在大会所作的评审报告中介绍,这些成果共有授权发明专利521项,比去年的项目增加了35%。而且,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占七成,其中一半以上为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技术领域,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910.6亿元。
基础研究成果“井喷”
近年来,我省通过支持广东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令我省的基础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现象。去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获得国家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经费3.7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获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10.6亿元,比上年“翻一番”。
本年度获奖成果共发表论文5623篇,其中,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收录1831篇。30个一等奖成果中,有43%的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培育,特别是无机化学、分子遗传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成果水平显著提高。而且,许多项目的产业化前景喜人。
如由中山大学完成的《金属酶模型化合物的结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一等奖项目,成功解决了黑曲霉在高浓度金属离子下难以生长的难题。技术成果已部分产业化,实现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技术的应用。
授权发明专利比增35%
去年,我省出台了我国首部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2011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三成左右。因此,在这次的获奖项目中,共有授权发明专利521项,比去年的项目增加了35%。
如由广东宝丽华电力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300MW煤矸石CFB发电机组及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特等奖项目,采用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并研发出全内燃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实现了我国清洁煤发电整体技术的重大突破。
推动大型基础建设
大型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粤港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的增加,对粤港之间口岸的通关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深圳和香港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设创新实践》特等奖项目,项目集交通、口岸、市政建设于一体,涉及参建的两地单位达140余家。该项目解决了两种体制下的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建设管理等领域问题,其建成有效地缓解了跨境流量快速增加的压力。
北江大堤是全国七大必保堤围之一,是广东省最重要的堤防。由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等单位完成的《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一等奖项目,创新了治水思路,又解决了堤围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加固达标建设,北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原防御5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防御100年一遇洪水,在我省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推广意义。
科技惠及企业和民生
李兴华介绍,在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194项,占项目总数的71%;属产学研合作项目的97项,占企业获奖项目的50%。这些项目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技术领域,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910.6亿元。
本年度获奖项目中,属于农业科技、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占获奖项目总数的57%,如《帕金森病治疗新靶标的研究》、《高品质酱油啤酒苏氨酸高效发酵与代谢调控关键技术》、《禽流感动物模型、免疫机理及疫苗研制与推广应用》。另外,环保和生态的项目比上年度增加了26%。如《猪健康养殖关键营养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与修复机理研究》。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