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3-30
浏览量:24
陈菊梅教授近照。黄显斌摄
时代先锋
3月22日,星期四,87岁的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一周一次的专家门诊。
三月的北京乍暖还寒。早上7点30分,陈菊梅在老伴儿的帮助下穿好军装,外面套上那件已经有些发旧的皮大衣,从家里出发前往办公室。自从前两年患上帕金森症后,她的腿脚就没有以前灵便了。
7点40分,陈菊梅在工作人员搀扶下,从办公室一步一步来到门诊部通过间,更衣、洗手、消毒……一系列准备工作认真、熟练。神色间,这位耄耋老人就像一位即将冲上战场的战士。这个程序,她已经坚持了63年,但一切都还像最初学习时那样认真。
7点50分,陈菊梅准时来到了诊室。她一边走,一边和候诊的患者亲切地打着招呼,面带温和的笑容,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从外地赶来的钱某是陈菊梅当天接诊的第一位患者。“你好,请坐!”一句温暖的问候,让钱某忐忑的心情平静了下来。像往常一样,陈菊梅轻声细语地对他进行详细问询,反复叮嘱,并亲自在病历本上认真写下了他的病例资料……
这,其实是陈菊梅63年与传染病打交道中最普通的一天。
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发,63年来,她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先后领衔研制出10余种传染病治疗新药,独创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创造了慢性重型肝病患者病死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惊人奇迹;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拼命三娘”的梦想
陈菊梅有时可爱得像个孩子,一笑起来就会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一般人绝不会想到,这口“牙齿”竟然全是假牙。为了不影响科研,早在1972年,她就把频频发炎的牙齿全部拔掉!
“陈菊梅是院内外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她连命也敢豁出来。”该院院长吕吉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1958年,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陈菊梅调入302医院。那时,医院出了大门就是一片菜地,只有几座筒子楼,一条黑漆漆的走廊望不到头。作为“病毒窝子”的传染病医院,外人大都闻之色变、望而却步,然而,陈菊梅却在这里呆了下来。
上世纪70年代,为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难题,陈菊梅苦苦寻找降酶药物。一天,一位多次住院的老人引起了她的注意。“以前您的转氨酶多次升高,都是吃什么药降下来的?”她问这位老人。“我每次转氨酶波动时,都伴有睡眠不好,只能靠安眠药入睡。”她立刻意识到,安眠药中可能含有降酶成分。经过研究,她发现其中起到降酶作用的便是五味子!
于是,一次重要研究开始了。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陈菊梅积劳成疾,她先是患上扁桃体炎,后又患上了肾小球肾炎,全身上下浮肿。为消除炎症病灶,安心科研,她果断地摘掉了扁桃体,之后又割掉了阑尾。过了一段时间,过度劳累又使她的牙齿频频出现炎症。为了不影响科研进程,47岁的她又忍痛分3次把满口牙齿全部拔掉!
“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陈菊梅说。
凭着这股狠劲,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随后在她的主持下,分别研制成“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滴丸,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六味五灵片”等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研制出10余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在肝病临床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创新创造医学奇迹
在63年漫长的传染病防治生涯中,面对一个又一个复杂而具体的临床难题,陈菊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快救救我的孩子吧!他才26岁……”1963年的一天,一对夫妇一见陈菊梅,就“扑通”跪倒在地,拉着她的衣角,撕心裂肺地哭诉。他们的孩子脸色苍白,头颈直勾勾地弯向后背,身体呈反弓形,已经处于昏迷状态。陈菊梅俯下身去,仔细审视,又沉思片刻,做出了“乙型脑炎后遗症”的准确判断。这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相当高的传染病,当时国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陈菊梅查阅了许多资料,整夜思考救治方案。最后,她从神经鞘损伤原理出发,独辟蹊径,从病人第三、四腰椎管部位,定期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等药物。奇迹发生了!1个月后,小伙子僵硬的肢体开始松软。4个月后,这位当外语老师的小伙子竟又走上了讲台……
这就是陈菊梅在国内首创的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这一方法,目前仍是国内治疗发病6个月以内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最有效方法。
“一个好医生必须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善于将这些理论和经验与具体情况相结合,选择对病人最有利的方法。”陈菊梅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比较多,临床治疗用药的种类也非常繁杂,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却没有一个能够得到确切验证。于是,陈菊梅组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对临床上常用的28种乙脑用药进行动物实验。经过两年的艰苦研究,从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今,该院对乙脑的治疗技术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尤其对流腮并发脑炎的治疗,达到了“一针见效”的水平。
站在传染病防治最高峰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了该院。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牵这个头。
“人生中能担此重任,是莫大的光荣。我来吧!”听到陈菊梅坚定的话语,院领导总算松了口气。“那就把降低10%的病死率作为目标吧,大家看怎么样?”10%?大家的心又提了起来,这意味着每年要让近万名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活下来啊!可陈菊梅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家震惊——“我们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
陈菊梅心里清楚,要兑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强烈的使命感,时刻充盈着她的心间。几年里,她带领协作组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这些标准于1995年被纳入《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他们率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方案。
几年后,陈菊梅创造了一个奇迹——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个百分点!
各方赞誉鹊起时,陈菊梅一次又一次爆发出创新活力。她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20%;她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20%……这些成就,使她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国内传染病、肝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峰!
近几年,已是耄耋之年的陈菊梅依然瞄准世界医学前沿,充分发挥医院党委的“智囊”作用。她力主医院建成肝胆外科,上马肝移植技术,抢占21世纪医学之巅,使医院学科建设驶入了“内外科结合,中西医结合,有创、微创、无创和生物治疗相结合”的快车道。(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杨清仁 黄显斌 洪建国)
《科技日报》(2012-03-29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