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州地化所在埃达克岩与成矿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广州地化所在埃达克岩与成矿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日期:2012-03-31    浏览量:42

  科学家最初认为,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是形成岛弧火山岩的主要机制,但是很快就发现俯冲洋壳很难发生部分熔融。1978年,美国学者R. Kay等人在研究阿留申群岛的埃达克岛上的火山岩时,发现了洋壳部分熔融的证据。1990年,Defant和Drummond提出埃达克岩的概念,用来指示洋壳部分熔融。他们给出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判别条件:SiO2≥56 wt%, Al2O3≥15 wt%, Y≤18 ppm, Yb≤1.9 ppm和Sr≥400 ppm等。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并非只有洋壳部分熔融才能形成,因此有关埃达克岩的争论一直很多。

  为此,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率领元素地球化学学科组系统,研究了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其与斑岩铜金矿床相关性的实质:俯冲洋壳部分熔融和陆壳部分熔融成因的埃达克岩可以用地球化学方法区分;洋壳中铜金含量是陆壳和地幔的三倍左右,俯冲带的氧逸度比板内高1-2个数量级,因此洋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具有高的初始铜金含量和高的氧逸度,有利于成矿;陆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由于初始铜金含量低、氧逸度低,不易成矿。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对全球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研究,提出洋脊俯冲对斑岩铜金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控制机制是:洋脊俯冲是显生宙以来最容易发生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地质过程,因此容易产生高初始铜金含量的岩浆。同时洋脊俯冲也是俯冲带中氧逸度较高的区域,有利于铜金成矿。

  上述工作对斑岩铜金矿床的找矿提供了有效的新视角。相关论文发表在Economic Geology (2009),《中国科学》(2010),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11, 2012)和Journal of Geology (2012)等刊物上。

  相关论文:

  Sun, Wei Dong, Ming Xing Ling, Xing Ding, Sun-Lin Chung, Xiao-Yong Yang, and Weiming Fan. The Genetic Association of Adakites and Cu–Au Ore Deposits’: A Reply.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54, no. 3 (2012): 370-372.

  Sun, W.D., Ling, M.X., Chung, S.L., Ding, X., Yang, X.Y., Liang, H.Y., Fan, W.M., Goldfarb, R. and Yin, Q.Z., 2012b.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Adakites of Different Origins and Copper Mineralization. Journal of Geology, 120(1): 105-120.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