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4-06 浏览量:34
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在斯隆数字巡天(简称SDSS)的光谱数据中,发现了13颗贫金属F型超高速星候选体,这是我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超高速星候选体。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
据介绍,此项研究如果得到后续观测的证实,将会增加现有已发现超高速星的数量。同时,研究小组发现了6颗并非起源于银心或银盘的超高速星候选体,并首次尝试用多种非银心或银盘上的动力学机制解释其起源问题。此外,本次发现的都是贫金属F型超高速星候选体,而已被证认的均为富金属的大质量恒星。如果这些候选体被证实,将为解决银心质量函数分布等问题提供可能。
据了解,超高速星是银心附近双星与超大质量黑洞动力学作用的产物。寻找和研究超高速星的意义在于,它们是银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的确切证据,并且可用来研究银心周围的环境、恒星与超大质量黑洞动力学作用历史以及探索银河系暗物质晕的质量分布和结构等问题。
1988年,天文学家Hills提出:银河系存在一类视向速度可达到4000公里/秒的被称作“超高速星”的恒星。2005年,哈佛—史密松宁天文物理中心的Brown等人发现了第一颗超高速星,随后天文学家又发现了另外两颗超高速星。这三颗超高速星的发现引发了天文学家系统搜寻超高速星的热情,目前共发现并证认了16颗超高速星。
此前的搜寻工作主要集中在寻找早型大质量超高速星上,而此次研究的重点是寻找颜色和质量范围更广的超高速星。国家天文台研究小组在SDSS DR7的F和G型主序星样本的视向速度分布中找到了约400颗高速度恒星,通过采用目前有影响的两个银河系引力势模型,从中发现了13颗能从银河系逃逸的超高速星候选体。(记者 闫洁)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