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金字塔”造就创新强磁场

“金字塔”造就创新强磁场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4-09    浏览量:30

  3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骆清铭教授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张斌、李安安正在细心提取花生米大小的鼠脑——将被安装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仪器上成像。这一过程,团队成员已记不清重复了多少次。

  今年1月17日,他们的研究成果“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入选由两院院士等投票选出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此前,该研究成果刊发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大平台,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出原创性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正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一个闪亮的办学特色。

  光电国家实验室:人才引领未来

  2011年6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湖北考察工作期间,专程走进这个国家实验室的信息光电子、能源光电子和生物医学光电子研究中心,看实验、问原理、话应用,了解最新科研进展。总书记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人才为先,要依托国家实验室这个平台,进一步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作用,努力在光电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光电国家实验室,是华中科技大学建平台、聚人才、出新成果的典范。

  2003年11月,国家批准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作为科技部批准筹建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2005年投入运行,至今已吸引两院院士6名、外籍院士1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0名,长江学者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实验室还先后获批为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国家外专局“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人才是创新之本。数年间,实验室获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3项、973计划课题17项、863计划项目35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8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发明专利300余项。实验室在生物医学光子学、光电子器件与集成、信息存贮、能源光电子和激光与太赫兹技术等领域形成自身研究特色,产生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

  脉冲强磁场: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强度

  在光电国家实验室的东边,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静静伫立。它的“出现”不过4年光景,但美国著名物理学杂志《今日物理》在2011年第11期的相关报道中,已将它与美、德、法三国的世界顶级脉冲强磁场国家实验室相提并论。

  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脉冲强磁场装置。这是教育部所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标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

  2008年4月才开工建设,仅仅11个月后,该中心的实验装置样机系统就研制完成。2011年11月8日,该中心自行研制的国内首个双线圈脉冲磁体成功实现8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刷新了我国脉冲磁场强度纪录,进入国际前列。“强磁场之父”、比利时鲁汶大学弗里茨·亨纳齐教授不禁惊叹,该中心的建设速度是一个世界纪录。

  创造这个纪录的关键人物,是“千人计划”入选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亮。回忆当时回国的选择,他说:“学校的诚意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也是出于对强磁场事业的热爱。中国可以给我提供更高的事业发展平台,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

  事业起步之初,这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只有七八个人,但现在已经发展到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在内的40多名教师、技术人员,加上研究生,队伍总数已在140人左右。李亮说,“招兵买马”都是面向全球,加盟这个团队的,有很多是从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留学归来的科研人员。

  几年来,该中心已和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开展科学实验3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0余篇,并与美、德、法等国的世界顶级强磁场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

  科技平台群:数字见证创新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建立、发展、壮大的一所高校。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及2000年合校以来,该校积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使命,瞄准国际前沿,着力建设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已建有20多个国家级和国际科研平台,形成了包括“一个支点、三个层次、五种类型”的金字塔型科技创新链体系。“一个支点”就是高端人才队伍;“三个层次”是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层、工程中心的应用研究层,以及技术开发转移的产业化层;“五种类型”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省部人文社会科研基地等。

  在科技大平台强有力的带动下,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先进制造、光电子、电气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与新能源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该校目前拥有院士1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27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长江学者66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5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队伍为主体、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该校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数控技术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自主研制的“全身伽马刀”,已应用到全国60多家医院;牵头开发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被国际权威网络组织认定为全球最著名的6个网格系统之一;作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产学研联盟中方联盟牵头单位,建设的3兆瓦碳捕获实验基地已在武汉投入运行,成为国内最大富氧燃烧碳捕获试验系统,有力推进了联盟工作和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建设;成功开发出基于粉末床的大型激光快速制造装备,无需模具即可整体成形任意复杂结构的大型制件,成果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仅“十一五”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就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18项,其中,2010年获得6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1年获得4项,列全国高校第五。(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张雯怡)

  《科技日报》(2012-04-08 一版)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