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12-04-10 浏览量:27
今年4月6日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这位高产的科普作家,不仅在全世界拥有无数读者,也影响了好几代中国青少年。反观当下,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国内优秀科普作品相对缺乏,如何在中国培养一批像阿西莫夫一样热衷于科普写作的作家群体,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昨天,由市科协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回望阿西莫夫,繁荣原创科普”座谈会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与会者一致认为,近年来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稀缺,和国内强调实用性、工具性的教育理念,以及趋利性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关。对于科学家来说,花心思写出的科普作品非但不能和学术论文一样,成为职称评审、晋升的敲门砖,反而会被别人视为“不务正业”。对于出版机构来说,比起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成功学、经管营销类书籍,科普作品的读者相对小众,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出版一套科普书籍很可能“得不偿失”。终端读者的心态同样带有功利色彩:学生质疑 “读科普书有助于考试拿高分吗”;成年人则觉得读科普书还不如了解一点 “养生常识”。当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科普的内容之一,但更多思索科学与人类、科学与自然等富有哲学思辨命题的“高端科普”作品,就被排挤在公众视线之外。而阿西莫夫的作品,恰恰以丰富的哲学思辨性取胜。他也曾经不无风趣地说过,“很遗憾,我没有写过市场经济方面的书。”
但另一方面,科普作品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在网络上知名度颇高的民间科普团体 “科学松鼠会”的成功值得借鉴。该团体成员之一、网名“丁丁虫”的丁子晨介绍他们的经验:新时期的科普作品一定要好看。首先是文字优美,或幽默风趣或流畅洗练,其次是要善于运用“全要素”:文字、图片、视频,如有必要再配点音乐,这样在网络上才能被广为流传。
不过,“丁丁虫”也举了一个反例。在某网上书店的科普书籍畅销榜上,排名第一的是一本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书籍。读者之所以愿意买它,就是因为插图精致,全书的语言也如散文般优美。“这说明我们写科普作品的,某些地方还是要向‘竞争对手’学习。”
不少专家建议,上海应该有一本与城市定位相符的高端科普刊物,正如美国的《科学美国人》、英国的《新科学家》等,邀请重量级的科学家,与记者、编辑通力合作,共同参与科普文章的策划和写作。(记者 章迪思)
相关链接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类作品有201部,以科幻作品为主。
其主要代表作有《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他提出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由此诞生的“机器人学”已深远地影响了许多技术领域,并引发了关于科学伦理的一系列探讨。机器人三定律是指: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不幸时不采取行动;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法则相抵触;3、机器人必须保护其自身存在,除非该保护与第一和第二法则相抵触。
(以上资料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提供)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