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甘肃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4-11
浏览量:28
2012年3月29日,受科技部、财政部委托,省科技厅、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正宁县人民政府承担的2009年度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正宁县无公害紫苏标准化种植及产业化开发》进行了验收。验收组通过实地考察科技示范园区项目示范点、审查资料、听取汇报、答疑质询、讨论评议,由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等程序,并在项目实施期多次进行现场检查的基础上,一致认为该项目已较好地完成了项目任务,同意通过验收。
《正宁县无公害紫苏标准化种植及产业化开发》是2009年由省科技厅、财政厅推荐,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立项的国家富民强县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三年,总经费2331万元,其中,中央拨付专项经费200万元。
正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工作,级成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咨询指导小组和技术工作小组,出台了紫苏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乡镇、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协动、乡镇联动、企业带动、农户主动”的科技工作格局。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通过科技示范,典型带动,紫苏产业迅速发展,切实保障了项目按期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项目中期检查
项目坚持“引借并用、送请并举、用奖并重”的原则,引导和支持项目承担单位与多家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实行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整合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效能,形成科技投入、产出、农民收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产业链。突出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全力开展各类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完善服务功能,实现了紫苏产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以来,引进紫苏新品种12个,实施了8项试验,推广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良种提纯复壮、麦后免耕移栽等8项新技术,制定了紫苏栽培技术规程、产品标准和企业加工标准,申请国家专利一项,“紫苏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成立了紫苏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协会)12个,建成产品经销网站1个,生产专业服务队50个,下派紫苏科技特派员157名。建成科技培训点89个,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92期,培训4.94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17.8万份(册),紫苏种植农户参训率达97%以上。
2011年全县紫苏种植面积增加到15.27万亩,紫苏总产量达到1.73万吨,实现产值2.17亿元,种植区农民人均紫苏收入达到1012元,人均增收602元。建成龙头加工企业1户,加工企业62户,年加工紫苏0.82万吨,实现产值1.26亿元,新增产值4456万元,出口创汇105万美元。税收680万元。提供了2.6万个就业岗位。三年累计种植紫苏面积39.57万亩,实现产值6.35亿元,新增产值1.78亿元。
通过项目实施,一批关键实用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推广应用;一条新型产业链在项目实施中逐渐形成;一项增收增税目标在项目实施中顺利实现;一套科技培训模式在项目实施中成功开发,一些社会共享资源在项目实施中得到整合。市场体系建设和企业带动功能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紫苏产业的发展壮大,延伸了特色产业链条。为发挥地方优势,积极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富民强县长效机制,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科技富民强县的预期目标。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并且显著了提升和扩大科技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