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政产学研组合拳打出鲤城创新一片天
政产学研组合拳打出鲤城创新一片天
信息来源:福建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4-17
浏览量:27
用一根天线就能接收3种制式的信号,以后移动、电信、联通的信号传输只需一根天线就可搞定,而且其传输速度是普通天线的3倍以上。
这款势必要给当前通信产业带来“地震”的智能天线,正在一场泉州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联姻中“孕育”,而这只是近几年鲤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小片段。在这个提倡分工与合作的社会,政产学研的合作为鲤城区高新技术产业打开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甚至已成为鲤城科技创新,走向“二次创业”的一张必打的牌。
“推进政产学研结合是我区加快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鲤城区科技局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由于鲤城区中小微企业比重较大,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企业对政产学研合作的要求十分强烈,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构建以技术研发为引领、成果转化为纽带、自主创新为目标、产品市场化为目的的创新型产业格局。”
但是政产学研合作并非创新“新曲”,合作调子人人会唱,怎么唱得好可就各凭本事了。鲤城区就是依靠一套“组合拳”打开了政产学研合作的一片新天地。
外家拳:势大力猛 外省权威作强援
武术中的外家拳一般注重技巧、出手刚猛、一击即中。而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借助权威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与深厚的技术底蕴,往往能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中“一击即中”,缩短完成产品研发的进程。
在鲤城区科技局的通讯录中,全国各地“211”高校以及各大科研机构领导和科研处负责人的名片集满了厚厚一本,这些都是近年来鲤城区科技局积极寻找技术外援的缩影。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与鲤城区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13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
翻看鲤城区已建的13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名录,一些国内权威的高校、科研院所跃然纸上:电信科技第四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这一个个名称背后,代表着的都是尖端的技术、权威的专家、业界的精英、高端的设备等。
而今,这些与泉州远隔千里的权威高校、科研院所,却在一条条产学研合作的“红线”牵引下,成为了鲤城企业的科技“姻亲”,而一些高精尖项目也随着政产学研合作的推进,顺利落户鲤城。
泰克通信有限公司就是从政产学研合作中受益的鲤城企业之一。在鲤城区科技局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共建的公共服务平台牵线搭桥下,泰克公司顺利与三十八所实现了项目对接,成功引进了北斗卫星的相关应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泉州水情的监测系统工程。
“以前我们谈到北斗好像是远在‘天外’的高端技术,但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北斗技术却已在我们身边实现了应用。现在泉州的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北斗卫星监控泉州江河流域的水情变化,较之以前的信息获取手段更加快速与稳定。”泰克通信公司总经理黄嘉鸿表示,今后几年,他们将与三十八所合作,加大北斗系统在战略资源管理和重要民生工程方面应用终端的研究开发力度,拓展环境保护重点排污区域在线监控、旅游景区和重点林场森林防火监测、国土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点防护监测、海洋渔业卫星通信指挥等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
像这样的政产学研合作案例在鲤城还有很多,特别是13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落户鲤城后,政产学研合作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打通了政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在鲤城实现产业化。”鲤城区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中国的创新资源有点分配不均,高校、科研院所得到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倾斜,特别是北方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历来是人才济济、设备不缺,技术上引领全国。
当泉州的企业为新品研发烦恼时,高校、科研院所的很多成熟技术却在沉睡;泉州的企业许以高薪都吸引不来人才时,高校、科研院所里院士坐镇,博士、硕士排成排……“我们带企业到那些高校访问时,一谈到某某技术难题,经常是对方已经解决很久的技术问题。”鲤城区科技局负责人感慨地说,有些企业自己弄了1年都没搞清楚的问题,到人家手上一两个月就给解决了,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让人不得不服。
这些高校、科研院所手头,往往还握有大量高精尖的研发、检测设备,每台的售价动辄百万元,普通企业根本承受不起。而借助公共服务平台,鲤城的企业只需付一笔租金就可以租用高校的资源,高校的闲置资源得到了盘活,企业省去了大笔添置设备的费用,双方实现了共赢。
据了解,目前鲤城区科技局正积极与西安邮电大学、中国电子科技第十五研究所联系,为共建公共服务平台问题进行磋商,在不远的将来,鲤城的产学研外省强援可望再添新成员。
内家拳:固本培源 挖掘本土创新资源
内家拳将以气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重自身本源之修炼。而政产学研合作最终还是要归本源,借助本土的创新资源,培育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
与外省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让鲤城尝到了政产学研合作的甜头,而“墙外”春风明媚,墙内也不能让人家风景独好,本土的创新资源也得好好挖掘才是。毕竟本土高校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已为世人所公认,本土大学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而对于泉州而言,华侨大学就是这样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发展资源。对于这个家门口的创新“宝库”,向来善于运用政产学研合作这一“法宝”,为本区域创新发展加油添力的鲤城区又怎能错过?去年5月,在鲤城区科技局的沟通协调下,华侨大学工学院与鲤城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屡结合作果实。
在位于华大工学院的“华侨大学-泽仕通通信技术研究院”内,来自泽仕通公司的研发人员正与华大的老师为智能天线的设计细节激烈讨论着。“与华大合作最大的优势就是沟通上的便利。”泽仕通公司的负责人一谈起与华大的合作就滔滔不绝,据其介绍,以往他们与外省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也不在少数,但沟通一直是个大问题,“让对方派驻专家到泉州来长期工作基本不可能,只能我们的研究人员两地跑来跑去,一个项目下来,光是差旅费、通讯费就花了不少。更严重的是由于交流的不畅,大大拉长了项目的研究周期。” 技术研发本就是个复杂繁琐的过程,需要研发人员之间进行细致的沟通和配合,但远距离的产学研合作在这方面却是先天不足,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与华大的合作在沟通上就简单多了,毕竟地缘优势摆在那儿,而且华大的研发人员对泉州的产业情况了解程度也更深,双方交流起来自然更为顺畅。
沟通顺畅了,研发效率也就提高了。目前已有3家鲤城企业与华大工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研发内容涉及天线、芯片、微波介质、电容等领域,且目前已有成果推向市场。
“与华大的合作还给我们带来了意外之喜,那就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当前,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中,人才争夺日趋激烈。鲤城怎样凭借与本土高校的合作引进人才?
据鲤城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华侨大学已经表态,与其合作的企业所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可以把关系落在华大,以华大为平台为企业吸引人才。而对于这样的吸引人才的模式,企业自然十分欢迎。作为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国立高校,华侨大学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较之泉州的民营企业显然要高得多。“目前我们正在西安、上海等地进行人才引进,以前一些博士、技术骨干一听说是到泉州的民营企业来工作就摇头,现在听说是把关系落在华大,他们都挺心动,目前在谈的几个都已经有了来泉工作的意向。”泽仕通公司董事长林志华兴奋地表示。不仅如此,华大还计划为泉州企业量身培养人才,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吸引高端人才,培育后备人才,再加上无障碍的研发沟通,华大工学院与鲤城区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已渐入佳境,对鲤城区创新力的推动效应也逐步显现。本土高校创新资源的挖掘让鲤城的企业尝到了甜头,在此基础上,鲤城区科技局目前正积极筹划与泉州师院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誓将本土高校创新资源深挖到底。
在泉州乃至全国,“二次创业”的擂台已然摆下,战鼓擂响,且看鲤城如何舞起政产学研合作的“组合拳”,在“二次创业”的擂台上打开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