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4-17 浏览量:19
在今年的哈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提出用五项措施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大进步。
创新机制,着力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大项目。哈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与哈工大联手打造一个以哈工大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吸引金融机构,集聚在哈大学大所、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机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让科技人员参股、分红、受益。加快建立完善科技项目信息库,作为哈市重大项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研机构、大学大所、企业需求密切对接,全市入库科技项目达到500个,研发总投入确保10亿元以上。
突出重点,着力实施一批科技大项目。重点推进光学电流互感器、涵道式单旋翼无人飞行器等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哈丰2号”玉米新品种、“五优稻四号”原种扩繁及保鲜等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注射用海参多糖、芩百清肺浓缩丸等项目产业化,为全市更好更快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力度,把“哈科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展会。在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机电装备等重点领域启动实施科技攻关项目41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企业需求开展科技研发,与企业共同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创新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整合资源,着力壮大一批科技园区。紧紧抓住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的机遇,瞄准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产业区和研发区建设,全力抓好九洲电气等37个产业项目和哈焊接所研发中心等144个研发项目建设,力争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和样板城。认真搞好与中央农村1号文件的有效衔接,加快规划建设哈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黑龙江省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哈工大、哈工程大学、哈理工大学3家大学科技园及各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达到370家,努力建成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创业舞台。
强化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引进一批科技企业家、科技专家和工程师,建设一支善于攻坚、能够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科技队伍。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机构,实施人才分类培养计划,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性强、技能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围绕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大胆改革用人机制,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抓紧完善《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调整奖励额度,让优秀人才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
加强管理,着力保护知识产权。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开展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培育工作,积极推进专利质押融资,提高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商业价值。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快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规范专利商品市场秩序,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全力做好专利“护航”工作。
“485”思路引领科技阔步前行
2012年哈尔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创业创新创优”和哈市“坚定实施新战略,奋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结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突出“四大方略”、实施“八大专项”、加强“五大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全市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全面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四大方略谋全局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统领方略。坚持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统领各项科技工作,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推进,加强对市直部门、区县(市)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工作指导和创新目标监测考核,努力营造全面创新、全民创新、全力创新的良好氛围。
重大科技专项驱动方略。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实施专项推进,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集成科技资源,强化工作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对重点科技攻关、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国际科技合作、专利发展、科技强县、科技惠民、创新人才培育等八项工作实施专项驱动,带动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先进技术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方略。把科技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科技实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把所有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来。围绕优势产业,大力推动科技攻关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先进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紧密结合,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研究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变科技创新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
科技重大事项沟通会商方略。树立大科技、一盘棋理念,高效集成科技、行政、社会等各类创新资源,合力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紧密与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衔接,积极争取更大支持。加强与哈市直部门的沟通,对重大科技项目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推进。加强与大学大所联系,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兄弟城市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加强对区县(市)科技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努力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
八大专项强支撑
实施重点科技攻关专项,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围绕机电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方面,组织实施和推进重型燃气轮机、农牧新品种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5个以上。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储备,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长远发展提供后续支撑。
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石化等主导产业和机电装备、电子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和推进光学电流互感器、DAM13R汽车发动机、头孢西丁钠原料及制剂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0项以上。主动谋划市级大项目,积极推荐和推进省级产业化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工作,推荐企业30家以上、产品50个以上。进一步完善30个产业技术联合体、7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2940亿元以上。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哈市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光电子、节能环保等方面组织实施和推进重点培育项目20项以上。瞄准云计算等能够迅速形成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牵头做好生物产业推进工作,重点支持 15项生物产业项目。加大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服务力度,扶持“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药物中试基地”建设。
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巩固扩大对俄科技合作成果,对前三届哈科会签约项目进行跟踪问效服务。全力办好第四届哈科会,征集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科技成果1200项以上,邀请国外专家学者100人参会对接。加强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基地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专家和项目联系库,拓展与欧美、韩日、以色列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合作。
实施专利发展专项,加快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验收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开展专利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优势企业30家,专利申请量超50件和100件的企业分别增长20%。加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后补助工作力度,资助企业发明专利转化运用30项以上。协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强专利执法与宣传培训,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突破15000件。
实施科技强县专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在农牧新品种选育、种养殖技术、植物保护、动物防疫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搞好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个以上。推进县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解决特色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5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尽快形成规模,推进县域重点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帮扶、帮建工作能力。
实施科技惠民专项,加快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质量。重点支持创新药物研发、重大医疗成果推广应用、食品安全等20项惠及民生项目,组织开展废水污水处理、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等10项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2个科普示范基地,组织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成果展、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
实施创新人才培育专项,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依托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创新人才项目280项以上。培养能够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业前沿技术的人才团队20个。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100人以上、企业技术带头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00人以上、青年后备人才100人以上、留学回国人才25人以上。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引导作用,研究设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种子资金,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五大建设促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推进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自主或依托在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技术研发平台辐射和服务功能。研究制定哈市科技资源共享补贴及奖励办法,同时加强与省及其他地市的沟通与联系。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双增长,推动1家孵化器进入国家级行列,特别关注哈以孵化器做实做大。积极组织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承办大型科技展会和专业对接会;开展“双走进、双发布”活动,组织100名专家带着成果走访企业,组织100家企业带着需求走访校所;积极申请建立国家创新驿站哈尔滨工作站;搭建永不落幕的技术、成果交易大市场,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60亿元。重点推进科技投融资平台被投企业上市工作,哈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力争新投资2户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推动基地优势产业发展,突出发电设备、汽车制造、新媒体等基地产业特色,加大重大科技项目谋划实施力度,加快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向基地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启动“打造创新载体,强化创新服务”试点工作,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环境。落实激励政策,支持高校学生和教师入驻大学科技园领办创办企业。推动松北科技创新城建设,加快科技资源集成,促进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提升。加快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建设。围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政务公开,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科技资源。聚焦科技发展的重点难点亮点,加强各类科技计划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发展的系统部署,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完善长期、动态项目储备库,培植项目源。强化规范管理,推动科技计划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评估决策体系,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加强科技奖励工作,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建立信用制度,加大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
加强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等活动,在哈市科技局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动态解决问题。推进反腐倡廉关口前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检查,确保科技工作风清气正、党员干部廉洁高效。
相关链接
链接一:雄厚的科技实力
拥有一批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的科技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第一块玻璃钢、第一台弧焊接机器人等许多个全国第一,曾为我国“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等重大工程做出过突出贡献。
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学大所。在哈高等院校已有49所,各类科技机构45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人,两院院士37人,正高职以上科技人员3000余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3个,哈工大、哈工程、东农、东林等高校全国闻名,焊接、计算机、机器人、航空航天、舰船动力、飞行器导航控制等重点学科和兽研所、703所、玻璃钢所、焊接所、哈电站设备等科研单位,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
拥有一批创新型的科技企业。在哈尔滨成长起来的哈电气、哈药、哈飞工业、哈轴、哈量、东轻、光宇集团、九洲电气、博实自动化、葵花药业等企业,不仅是哈尔滨市的经济支柱、产业支柱,更是黑龙江科技创新的主体龙头。这些企业在风力发电、LED照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百万千瓦核电火电水电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链接二:骄人的科技业绩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318项。2MW大型立式风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超硬材料刀具先进连接技术、耐高温隔热材料用胶粘剂等一批国际高端技术实现了合作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科技经费1191.8万元,支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271项。11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支持。专利申请量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列第一位。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2452亿元,同比增长20.1%;在装备制造领域,核电配套装备、码垛机器人生产线等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海参多糖、芩百清肺浓缩丸等实现产业化;在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等实现产业化;在电子信息领域,LED照明产品、新型汽车电子产品等实现产业化。
科技强县成效显著。通过解决大豆重迎茬减产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带动和促进了种植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重点支持华系大白猪新品种选育和无公害商品猪规模化饲养等集成配套技术带动区域性特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重点支持延寿南瓜等高产栽培和深加工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科技支持和服务阿城西林钢铁集团36U型钢、尚志亚麻制品等产品促进科技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攀升。
科技惠民领域更加广泛。加大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的前瞻性干预等常见多发疾病重大科技攻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污水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俄罗斯远东科学院化学所与绿保公司开展的纳米改性变光农膜项目对比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
创新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落实企业研发费按150%加计扣除政策,享受政策的企业达到110户,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额5.81亿元。企业新建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了大学大所仪器设备、高层次科技人才等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完善了30个产业技术联合体和7条高新技术产业链,成立了哈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及生物医药、先进复合材料等7个分会。制定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具体措施。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57.6亿元,同比增长13.1%。
链接三:崛起的科技创新城
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共签约研发类项目145个,协议投资额86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34个,开工规模198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10家科研院所的13个项目签约入驻;哈以孵化器11个项目签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项目签约;哈尔滨深港产学研基地、创新创业广场产学研基地6个项目入驻。目前,入驻科技创新城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已达11个,“北方智谷”的内涵日渐丰富。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目前已经集聚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项目48个,协议投资额42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开工建设项目33个,开工面积117万平方米。以奥瑞德蓝宝石、奥海科技等为依托,做大、做全LED产业链,推进总投资4.3亿美元的富霖国际黑龙江台湾产业园项目快速落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投资30亿元的兵装集团公司地源热泵、九洲电气太阳能发电设备等为依托,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投资200亿元的中金数据、投资56亿元的万国数据、国际领先的加拿大Enomaly等公司为依托,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及征地拆迁累计完成投资30余亿元,累计开发建设面积9.6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加速器标准厂房已全面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
城市功能配套项目迅速完善。两座200米高的地标性建筑之一的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封顶,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已建设到33层。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的科技新苑已启动建设,将为入驻科技创新城的科研人员提供高品质居住环境。五星级酒店、高端商务会馆、公寓、幼儿园、学校以及投资50亿元的天安“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等配套工程年内陆续开工建设。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