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帮助中心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青海技术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 >  通州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航母群

通州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产业航母群

信息来源:江苏省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5-04    浏览量:7

  随着苏通大桥和沪崇苏大通道的相继开通,通州已经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省级高新区的成立,锡通科技园的开发,滨江新区、滨海新区等载体的加快推进,为通州区承接国际高新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链项目集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通州形成现代纺织、机械装备、船舶海工、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各优势产业链项目集聚的框架已经呈现。四大优势产业链包括:一是以家纺为主导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已经形成以中国家纺名城为品牌,中国南通家纺城为核心、有1500多家家纺企业为支撑、汇聚3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名牌名标,集纺纱、织造、染整、绗缝、包装、设计,以及信息咨询、产品研发、展示全过程完整的家纺产业链。二是以多头并进为特点的机械装备产业链。形成以通达科技、宏德机电、虹波风电等为龙头的风电配件,东源电器为龙头的智能电网,华新环保、华宇印涂为龙头的节能环保设备等多条机械装备产业链。三是以龙头企业带动的船舶海工产业链。由韩通重工、明德重工和蛟龙重工领衔,200多家船舶海工企业集聚,以高端船型、高端技术、高端客户为特点,具备设计、生产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能力。四是以知名品牌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以“大富豪啤酒”、“南山面粉”、“新中腐乳”三大中国名牌为主角,辅以分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银奖的西亭脆饼、正场薰糕等,使通州食品产业在省内保持行业领先。同时,以首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景瑞农业科技园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将该区的产业链项目延伸到农业领域。此外,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起步,新的产业链项目集聚正在逐步形成,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1、科学制定产业引领规划。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科技等部门,通过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外出参观学习,召开镇、部门、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全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在《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突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目标和内容,组织力量认真研究制定了《通州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通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一轮发展“双倍增”计划》等,充分发挥通州区位优势、基础资源、人文环境和建设特色,明确产业链集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规划等,明确功能,优化布局,凸显产业特色,为产业链项目集聚奠定良好基础。在发展规划中,根据新兴产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突出推动高新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导向,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加大科技招商选资力度。按照“招大、培强、选优”的要求,着眼产业链条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设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填补产业链空白,完善产业链配套。大力引进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大项目,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的支柱产业项目。一是招商选资与新兴产业培育结合。重点围绕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二是招商选资与发挥该区优势结合。实施江海联动、跨江联动、产业联动三大战略,加速产业集聚,联动发展临江临海产业。三是招商选资与招商引智结合。选择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项目,同时要着力引进人才、智力和先进的管理,推动现有企业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目前,恒力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卡特彼勒项目奠基开工;深南电路、华电热电、宜家家居等一批央企、世界500强企业重大项目成功落户;以现有企业如综艺光伏、江海电容器、明德重工等为主体,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3、优化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建设的推进力度,出台《通州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全区年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制造型企业全部开展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大力倡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背景下,鼓励更多企业借用高校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性能的提高,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能级。全区有300多家企业与全国20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近年来,该区与中科院系统的合作成效显著,例如,江苏辰星海洋生物有限公司与中科技院海洋所合作开发的海藻多糖植物胶囊,列入国家“863”计划。南通华盛新材料公司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作开发的“熔纺氨纶切片”和“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分别列入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科技部重大专项入库后备计划。三是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收购境外企业、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等,迅速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占领产业链的高端,争取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为产业链项目集聚提升行业号召力。江苏蛟龙重工集团成功收购了新加坡的一家船舶研究机构,成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研究开发海上石油平台,承担实施省国际合作计划项目,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的不断提升。

  4、集聚高端科技人才资源。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巧借外脑,力促全区的科学创新发展。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发挥政策效应,落实人才专项资金,吸引高端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向通州企业集聚。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聘请5名专家,为区政府科技顾问;聘请3名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为区政府的总经济师、总规划师和总工程师。二是培养和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团队。重点支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拥有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落户通州创业发展。引进的留学人员—南通北极光自动控制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峰、创斯达(南通)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佳炎、通州红河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宛予、江苏综艺光伏有限公司总经理权永春等4人先后列入江苏省首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其中刘佳炎还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全区组织申报引智项目100多项,引资项目申报数和国家、省级引智项目立项数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培育一支能开展技术攻关、在关键岗位解决疑难问题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产业链项目集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通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吸引了10多名海内外科技精英成功创业。目前,全区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研究生工作站3家,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平台。

  “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启动实施,融入南通主城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通州产业链项目集聚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来源:通州市科技局

微信 电话 顶部 工作人员:0971-7612617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平台服务热线:

0971-6121697

工作日(8:30-18:00)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