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内蒙古科技厅 发布日期:2012-05-04 浏览量:6
春播已近尾声,在大片平整的土地上,一台播种机缓缓驶过,给略显干燥的土壤覆上了一层塑料膜,播种、施肥、覆膜、覆土就一次性完成了。这是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看到的。
4月26日到29日,记者随中国记协、新闻界“三教办”组织的中央媒体“春耕赴基层”专题采访团来到内蒙古,到呼和浩特、包头和巴彦淖尔3市调查当地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惠农惠牧政策及春耕备耕的情况。
内蒙古干旱多风,却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承担着保护生态安全,保障粮食生产的双重任务。落实中央1号文件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内生增长的重要抓手。据农牧业厅贾跃峰介绍,内蒙古去年粮食总产477.5亿斤,今年的目标是力争总产稳定在460亿斤以上,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亿头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确保粮食产量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再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内蒙古经济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今年预计农作物播种面积1.07亿亩,目前已播864.7万亩。
为实现这一目标,党委、政府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多项举措:一是创新科技配套服务,全面实施稳粮增效工程。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依托种子工程、高产创建、节水工程等重点项目整合涉农资源,集聚科技力量深入基层,在生产关键点到村到户到田指导。全区重点建立高产创建示范区300万亩以上,推广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5000万亩以上。二是突出科技攻关重点,积极开展玉米“双增二百”行动。到“十二五”末期,在东四盟市玉米主产区实现玉米亩产增产200斤,亩增效200元目标。三是转变科技服务作风,动员万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组建玉米、马铃薯、奶牛等12个科技服务团,13000多名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实行挂牌服务点对点指导,并为农牧民赠送便民服务卡。
以双河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为例,这里全部采用耐密植杂交种,实行良种化生产。16个行政村平均每村2名科技人员,冬培训、春现场、夏观摩、秋总结,将各项技术切实教给农民。通过测土配方,玉米宽覆膜、后茬免耕、机械化作业等措施,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平均亩产从700公斤提高到千公斤以上。(记者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2-05-03 三版)
(中国科技网)
Copyright © 2019 青海技术市场 青ICP备18001110号-4